-亲子专栏-
这些偏方你用过吗?
网曝一条新闻,2岁的男孩小云趁妈妈去厨房的功夫,不小心将桌上的粥打翻,滚烫的粥浇在腿上。
妈妈赶紧把小云的裤子脱下来,一看整个大腿都红了,就想起来老家的偏方——挤牙膏糊在皮肤表面。
第二天,小云腿上起了几个大水泡,妈妈用针把水泡一个个挑破了,把里面的液体挤出来。
谁知当晚,小云开始发热,精神萎靡,妈妈赶医院。医生判断,伤口局部红肿,出现感染。
就在此过程中,小云出现抽搐,很快陷入昏迷。考虑到病情严重,小云医院,住到了重症监护病房。
住院后小云出现了肝、肾、呼吸等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危。
幸运的是,经过连续2周的抢救,小云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控制,人也醒过来了。
医生辟谣“牙膏治烫伤”
绝大多数儿童烫伤都发生在家里,特别是厨房、淋浴间和饭厅。主要是被热水、热蒸汽和其他热的物体烫伤。
在很多家庭,依然使用酒精、碘伏、其他清洁剂消*皮肤,或者使用牙膏、蛋清、酱油,甚至用冰块直接接触患处,都是错误的行为,严重的话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医生指出:宝宝烫伤后要立即脱离热源,并牢记“冲、脱、泡、盖、送”五个字。即冲洗患处、脱去受伤部位衣服、患处浸泡在干净的冷水中或局部冷敷、局部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医院就医。
中国人是迷信“偏方”的,这些“偏方”你还在用吗?
01
捂汗治发烧
“发烧了捂捂汗,汗出来了,烧就退了”这样的方法,我们从小都用过。
经科学探究,捂汗会导致“蒙被综合征”,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浙江大医院曾经接诊过这样的案例,孩子5岁,感冒了,发烧发到39℃,虽然体温很高,但手心脚心冰冰凉的。
老人说,给孩子捂一捂,捂出一身汗来,烧就退了,感冒也好了。
于是,家里人给孩子盖上厚厚的被子,让孩子好好睡一觉。结果没过多久,孩子全身发生抽搐,医院急诊。
医生辟谣“捂汗发烧”
医生表示:高热积聚在体内散发不出去,就会损伤大脑和内脏,引起高热惊厥、抽筋、心律失常等。
捂汗会造成孩子大量出汗,造成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导致重要脏器缺水,可能出现“脱水”现象,影响脏器功能,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脏器衰竭,非常危险。
捂汗在很多人看来,与排尿一样,是促进新陈代谢的过程。其实不然,这样的方法有害无益。
02
熏醋预防感冒
在民间,醋有杀菌消*,预防感冒的效果。到了冬天,家里一个人感冒后,为了防止传染,很多家庭会选择用熏醋的方法。
有一条新闻,山东王女士睡觉前将醋倒进加湿器后,结果半夜里一家三口出现了呼吸困难、嗓子难受和恶心等情况,关了加湿器后,不适症状才渐渐缓解。
医生辟谣“用醋杀菌”
醋对消*、杀菌没有任何效果,用熏醋的办法预防感冒是不对的。
尤其是家里有儿童的情况下,儿童呼吸道敏感脆弱,熏醋会加大儿童呼吸道负担,产生恶心、呼吸困难的症状。
用熏醋的方法杀灭房间的病菌预防感冒,是很多人熟悉的“偏方”。但其实,熏醋如果浓度过高、时间过长,不但会引起人们呼吸困难和恶心等不适症状,还会对皮肤和呼吸道黏膜造成伤害。
况且,食醋所含醋酸浓度很低,远远达不到能消*的效果。
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通风换气,如果一定要对房间进行消*时,要请专业消*人士,根据房间的大小,配比浓度相应的药液进行喷洒或熏蒸。
03
煮银器、擦酒精降温
年6月13日傍晚,东莞一名1岁男童被紧医院抢救,医院时孩子已经无法自主呼吸,陷入深度昏迷。
医护人员尽力抢救一夜还是回天乏力,医院死亡,原因是其父母用工业酒精为他进行物理降温,一瓶酒精差不多有毫升,给男童擦拭身体用了2/3瓶。
“银器煮水喝、蛋清擦身、温毛巾绑腿、白酒擦身”等退烧方法在民间非常盛行,其实这些都是不安全的,即使身边有成功的案例,家长也不要随意模仿。
医生辟谣“酒精降温”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在发烧时(38~41)用酒精擦浴降温是不科学的,这样做违反了生理的发烧调节机制,不仅无效,且可能使患儿发生颤抖,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不主张用酒精擦浴进行退热处理。
宝宝发烧的物理降温法是必要的,可以用给孩子洗温水澡,并及时擦干穿上衣服;冷湿毛巾擦拭腋下、腹股沟等部位。
但是如果孩子体温在38.5以上,伴有精神不好,医院。
04
母乳抹脸
在民间,认为母乳有美白、消炎的效果。很多家长会把多余的乳汁抹在孩子脸上,起到“增白”的效果。
更有甚者,会在孩子脸上、身上起湿疹的地方涂抹母乳,造成严重的后果。
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炎症。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根治湿疹,湿疹反复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果宝宝湿疹严重,只有含激素的药膏才能起作用。
而往婴儿患处涂抹母乳,百害而无一利。反而母乳会慢慢变质,变质的母乳在患处覆盖,很容易感染。
医生辟谣“乳汁美白”
专家指出:乳汁腐坏后的细菌很容易从毛孔侵入,导致孩子脸上的皮肤产生红晕,甚至变成小疱继而化脓。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溃烂以致形成疤痕,破坏宝宝的容貌。
在民间,“土方法”太多,以至于很多人遇到病痛,先选择偏方。
有些“偏方”,有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有的用在儿童身上,危害无穷。
这些偏方你都用过吗?
欢迎移步留言区
-家长V课堂特约作者-
妙黛
在体制内挣扎的非自由撰稿人,一个只写走心文字的90后姑娘。
-版权声明-
文章归家长V课堂所有,
欢迎转载至朋友圈。
-投稿咨询-
投稿\转载请联系小V君(yida_wechat)
家长V课堂预告:如何利用暑假时间,提高孩子学习力,点击“阅读原文”免费听课↓↓↓
时间:本周四(6月7日)晚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