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本次流感小儿预防方:苏叶15g炙甘草5g白术15g苍术15g厚朴10g莱菔子10g白茅根30g芦根30。煮30分钟,一日三次,可预防温病类型的流感。
近日门诊及周围各种信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次流感的肆虐。
各大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大面积的学生高热,咽喉疼痛,呕吐或腹泻,甚至影响到停课,连腾讯新闻也有报道了。
什么样的感冒这样来势汹汹?
我们先看看现代医学是怎样定义流感的?
流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流感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身体酸痛、头痛、疲劳等症状。流感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各种并发症,而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是高危人群,感染后易出现并发症,如继发病*性肺炎、脑炎等,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所以对于流感,一定要积极预防治疗。
中医治疗流感的历史
治疗流感,《伤寒论》乃是目前开山鼻祖。(下图为科普)
张仲景自序写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如果不是传染性疾病,怎么会在不到十年时间,就有三分之二的亲人死亡,其中十分之七的人死于伤寒。伤寒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感冒,包括普通感冒和传染性的流感,张仲景时代肆虐的就是传染性的流感。他亲眼目睹众多亲人死于伤寒,自已却无力回天施救,自然悲伤欲绝,发奋研究方术,终而大成,写下了流传至今中医学上的第一本方剂之书《伤寒论》,张仲景也被后人尊为医圣。
所以对于感冒,中医是高度重视的,感冒的并发症是会有死症的。
到了明末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病症与伤寒相似,故医生们采用伤寒传统的辛温解表法治疗,往往无效,甚至导致病情迁延,进一步向危重阶段发展,致使枉死者不可胜数。(有一部电影《大明劫》就讲此事)
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
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明确指出这些病都不是六淫之邪所致,而是四时不正之气所为,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开始把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后来经过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使温病学自成证治体系。
温病的病因是气候失序,应寒反温,发病时间在不同年份从秋分到小满,贯穿秋冬春三季。所以温病并非后世独有,早在隋代巢元方主张因地制宜:“量其用药体性,岭南伤寒,但节气多湿,冷药小寒于岭北。时用热药,亦减其锚株,三分去二”。
本人认为,温病其实并非后世新创,温病与伤寒,本无两样,皆为发热性疾病。对温病的定义,皆当依仲景“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发热而渴不恶寒,发热言温病之常、渴言温病之本,教人莫误用辛温解表发汗之麻桂诸方,当辛凉清解,自在不言。
温病初感,些许恶寒,里热已显,此为里热郁而不得达表,稍用清宣解郁法,表郁得解,里热布散,寒热自解。与伤寒,自是不同,总不出伤寒辨郁证之法门,详细道理,等以后有机会细慢慢道来。
传染性疾病为什么小儿多发?
清代吴谦的《痘疹心法要诀》中有详细记述:上古之人无出痘者,天性淳朴也;中古之人有出痘者,情欲渐炽也,古人谓痘禀胎*此定论也。婴儿之胚也,必资胎养以长其形焉。母失节慎,纵欲恣餐,感其秽*之气,藏之脏腑,近自孩提,远至童稚,值寒暄不常之候,疮疹由是而发,所以禀于胎元以发,故一出不再出也。
胎儿的形成,需要父精母血,胎儿的长大,需要母血滋养,母亲孕期没有节制,情绪失控,珍品燕虫,鱼蟹禽兽,必然给胎儿带来很多秽浊之*气。老人常常感叹现代小儿体质不如以前,殊不知现代物质条件好了,孕妇一怀孕,各种乱补都会给胎儿留下隐患。
“杂性不同类,安肯同体居。”异类蛋白,尽管有高质量的营养,要想转化成身体有用的能量,是需要高额的代价,吃到身体里面,没有消化吸收等于养虎为患,给身体埋了个定时炸弹,待时而发。*有浅深,故出有轻重也,所以婴儿出生后,身体的强弱,胎*的多少,随着气候的寒热的异常而发。故妈妈怀孕期间,大虾海鲜燕窝之类的高蛋白食品,还是要适量为宜。小儿则不宜过早食用海鲜大虾之类高蛋白食品。
无论是妈妈怀孕期间,或是小儿早食过度营养的高蛋白之类的食物,这些多出来的营养,不能被身体消化吸收从脾转为为精,则反为泛渣败精,留在身体内就像没点火的燃料。
再加上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的特点就是容易阳气过浮,若逢春夏,或秋冬当冷不冷,气温反常,则容易阳气升发无制,这些体内没点火的燃料,则一起发作,就容易出现发烧,而且很难退烧。所以温病的发烧,是阳气不能内敛,当酸收,当透热,而不能滥用寒凉降泄,也不同于伤寒辛温解表。
流感气势汹汹,小儿当如何预防?
我们知道流行性感冒的原因,就知道如何应对。
首先流感还是分伤寒感冒和温病感冒。伤寒感冒则注意避风御寒,不要着凉;如果天气温暖而流感严重,则多是温病流感。所以在流感流行期,找个信任的中医大夫用几付中药,根据体质清理下身体的郁滞,身体干净了,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自然与流感无缘。
实在没条件找寻中医大夫,本人结合深圳一年多为春夏的地域特点,今年冬天到目前为止还比较暖和,正合“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意;再加上现代生活方式,夜如白昼,肾不藏精;饮食习惯又喜欢补,小儿无法消化,必然造成营养郁滞,体内流宼作乱,必四处为害,必多温病。现特出一通用预防方,使小儿体内上下、内外畅通无郁,邪气无可依附,自然就与流感无缘。
苏叶15g炙甘草5g白术15g苍术15g厚朴10g莱菔子10g白茅根30g芦根30。煮30分钟,一日三次,可预防温病类型的流感。
流感期间切忌不可乱用清热解*的寒凉中药,如板蓝根之类的冲剂,反倒阻碍脾胃运化,导致留滞病邪,甚而患病。
一旦不幸中招,可根据病症情况采用以下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得区分是伤寒感冒,还是温病感冒。
如何区分?对于中医大夫,则通过望闻问切,辩证论治,但是对于普通人,无法把脉,只能给出一些容易辩证的参考点,以供参考,但这些辩证点只是一个大概率,如果没有把握或者完全没有中医知识,找医生治疗为最佳,切莫在高烧时拿孩子练手,切记切记!!
如果刚刚受寒感冒发烧,还未传病,也就是没有变化,未来得及化热,伤寒的症状多表现为鼻塞、流清鼻涕。
温病我们前面分析,体内有败精泛渣,这些郁滞都会慢慢在体内化热,所以很多时候温病感冒,并无吹风受凉过程就自己烧起来了,这就意味着孩子的体质是热的,从舌质来看,则是偏红或者暗红。
尽管同一时间,同一地域,孩子的流感和成年人还是不同的。大人则容易在伤寒感冒,而孩子则多偏在温病。
特给出最近二个案例:
案例一:大人感冒
该病人因为在我这里治疗乳腺炎,接触时间比较长,所以对她的体质也比较熟悉,因为效果比较好,所以碰到问题她又来咨询我。
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