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网站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小儿高热中药灌肠好
TUhjnbcbe - 2020/6/4 17:08:00

病史:患者,女,6岁,因反复发热,伴咳嗽4天至本院门诊就诊。患儿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时达39.5℃,伴咳嗽,为阵发性连声咳,咳时有痰声,无喘息,无呕吐等。本院门诊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经给予炎琥宁、阿糖腺苷、氨溴酸及输液治疗,仍有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39.0℃。查体:T:38.3℃,P:次/分,R:24次/分。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无分泌物,双肺呼吸音增粗,无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率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血常规:WBC:3.23×/L,支原体抗体(-)。胸片:双肺纹理少增强,双下肺可见少许斑片状模糊阴影,考虑肺部感染。诊疗经过: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为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已治疗4天仍有反复发热,尤以夜间为甚,口服布洛芬混悬液,热退后不久即再次发热,且2天未排大便,遂决定采用中药灌肠。给予复方蒲公英注射液2ml,白花蛇舌草注射液2ml,柴胡注射液2ml。待药液升温至37℃左右时,将药液置于20ml注射器,连接肛管,插入6CM,缓缓灌入直肠内。灌肠治疗后,患儿未再出现反复发热,咳嗽明显缓解,给予肺力咳口服后病愈。小儿高热是临床上多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于感邪。同时,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外邪之后,易化热化火,且易伤阴耗液,致使大肠燥结,腑气不通。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可起到釜底抽薪、引热下行之功效。

灌肠提高依从性患儿抗拒口服给药,畏惧打针而哭闹,给临床治疗造成了诸多不便,采用中药灌肠给药,用量准确,吸收充分,作用迅速,且用药时间短、痛苦小、不良反应少,患儿依从性高,很好地解决了小儿口服给药困难的问题,易为家长及患儿接受。笔者所在科室近1年来对发热患儿广泛采取中药灌肠疗法,起到了较好的退热效果,缩短了热程,同时减少了退热药物的使用次数。中药协同清热泻火该病例所用灌肠方剂中,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退热之要药,生大*通腑泄热、润燥排*,引病邪从大便而排,金银花、连翘、柴胡清热解表,板蓝根、*芩、蒲公英清热解*,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表、泻火解*、表里兼施之效。使用该方剂灌肠须注意,合并腹泻的患儿,或平素脾胃虚寒的患儿,不宜使用。物理退热体温超过39℃以上者,称为高热,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若高热持续过久,则影响小儿健康,严重时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擦浴法擦浴降温法是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国外有学者认为擦浴浪费了护理时间,不支持这种做法。国内同行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擦浴降温的的作用虽然不够持久,但在短时间内不失为效果明显的快速降温措施。采用擦浴降温可及时处置高热患儿,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医用乙醇浓度为75%,擦浴降温时要稀释,一份医用乙醇加相同量的水稀释。乙醇浓度太高不但刺激皮肤,还会吸收表皮大量的水分。擦浴时自上而下擦拭血管丰富的部位。从颈部两侧至手臂,再从两侧腋下至手心,接着自后颈部向下擦背部。然后擦下肢,从髋部经腿外侧擦至足背,从大腿根内侧擦至足心,从大腿后侧经膝窝擦至足跟。上下肢及背部各擦3~5分钟,腋下、肘部、腹股沟部及膝后等大血管处,可重点擦浴,以提高散热效果。前胸、腹部等部位对冷刺激敏感,不宜擦拭。冰敷冰袋可以通过传导作用吸收机体热量,导致体温下降。普通冰块形状固定,不能与体表接触,容易滚动、脱落、不易固定。化学冰袋重量轻、不易破裂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冰敷部位为头颈、腋下及双侧腹股沟,5~10分钟更换一次。冰敷时,冰袋外需裹一层布/毛巾,以防局部皮肤冻伤。在夏季,如条件许可,将患儿置于空调房内或置冰块于室内,室内地板洒凉水降温。婴儿忌用厚被包裹,高热时应松开包裹,解开领扣与裤带,以利散热。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儿高热中药灌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