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世元名老中医经验集电子书 [复制链接]

1#
哪家白癜风能彻底治愈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31216/4308635.html

金世元

善鉴别精炮制的中药专家金世元

翟胜利 李京生 整理

编者按 金世元主任药师,是我国著名中药专家,现任北京中医学会

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因其在中药事业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国务

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家颁发的特殊津贴。本文着

重介绍金氏在中药性状鉴别的传统经验,反映他在长期实践中积累

的鉴定药材真、伪、优、劣的关键要领,特别对“道地药材”的性状、产

地、采集、加工、规格质量等的独到见解。在中药炮制,中药调剂,反

映他强调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调剂重视处方“脚注”的观点,这些学

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对于从事传统中药研究的人员,是极为宝贵的参

考资料。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官》

金世元,男,1926年生。北京市人。1940年在北京“中药讲习所”学习,1945年在北京益成

药行作原料药材批发工作,1956年调入北京市药材公司研究室工作,1957年获中医师资格,

1961年参加筹办北京卫校中药专业并执教。现任北京卫校中药学科主任、主任中药师,中华

全国中医学会中药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委员、北京中医学会常务

理事、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本草》编委等职。

金氏撰写的专著有《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主编过《中药炮制学》,合编过《中药大全》、《妇儿

家庭用药常识》、《临床学进展》等。已发表近60篇学术论文,其中“中成药生产的品种必须符

合中医治疗特点”一文,被国家医药局中成药情报中心和《中成药研究》杂志评为优秀论文,

“医药结合是提高临床疗效和节约药材的重要途径”一文,被中国药学会评为1984年度全国最

佳论文。

金氏研制的“射麻平喘口服液”、“乌鸡百凤口服液”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核批准。他

设计的教学录像片“鹿茸”获1989年北京教学成果二等奖。

鉴于他在中药事业方面的突出贡献,1985年被评为北京市“自学成才标兵”,1988年被评

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1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金氏由于长期从事中药工作,掌握了一套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娴熟本领,尤其对“道地

 

第一卷527

####

药材”的性状特征、产地、产季、产地加工、规格质量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鉴别技能;

在炮制加工方面,由于金氏既能医,又擅药,故对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和转变药物性能

以适应医疗需要均有见地;在中药调剂方面,重视处方“脚注”,强调医药结合,认为疾病的治

愈,不仅需要医师精湛的医术和选方遣药的技巧,而且需要优良的调剂服务质量和符合治疗

要求的药品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特有优势,形成在临床上同疾病作斗争的有机整

体;在中成药研制方面,他对处方来源的历代考证,药物组成,配伍意义,各药的功效特点和适

应证方面亦颇多建树,他撰写的“关于中成药组方和生产的几项建议”受到卫生部有关领导的

重视和采纳,并将原文转发全国,对于澄清中成药生产的混乱现象,提高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

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金氏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但从不保守,善于提携后人。尽管年逾花甲,仍刻苦钻研经

典医药著作,加深理论造诣,为振兴中药事业,培养中药后继人才而不懈努力。

学术精华

一、中药性状鉴别经验


  (一)人参的品种特征和真伪鉴别

人参是我国特产的名贵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由于疗效卓著,被我国历代医家所推崇。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

PanaxginsengC.A.Meyer的干燥根。系多年生草本,以东北长白山一带为主产地。据南北朝

《名医别录》记载:“人参生上*及辽东。”宋·《图经本草》谓:“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桠五叶;四

五年后生两桠五叶,未有花茎;至十年后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名百

尺杵。三月、四月有花,细小如粟,蕊如丝,紫红色,秋后结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红自

落。明·李时珍云:“上*,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又

谓:“人参因根如人形而得名,伪者皆以沙参、荠菜、桔梗采根造作乱之”。又云:“《图经本草》所

绘潞州者三桠五叶,真人参也。”从以上古人所记述的人参植物形态与现今使用的五加科人参

是相同的。由此可知,古代山西上*(今长治地区)也产人参。人参自古就是难得的稀有名贵

药材,价格昂贵,所以古代就有以桔梗等伪充人参的记载。人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野生

品,商品称“野生参”、“大山参”或“山参”;一类为栽培品,商品称“园参”。

野山参,生长年限不等,以年久者质佳。但由于喜生深山密林之中,分布地点分散,寻找困

难,加之连年觅采,产量甚微,价格奇昂,实为罕见商品。因此,人参早已由野生逐渐变为栽培。

目前绝大多数商品人参均系栽培品种,人参主产吉林的抚松、集安、靖宇、安图、敦化、通化、临

江,辽宁的桓仁、宽甸、新宾、凤城、清源,黑龙江的东宁、宁安等县。栽培人参以往吉林省抚松

县东岗乡产量最大,约占人参总产量的60%,近年来毗邻的各县多有栽培,所以人参产量大幅

度猛增。现将人参的主要性状特征及其常见伪品的鉴别要点叙述于下。

 

第一卷528

 

####


  1野山参:由于生于深山密林,土壤较坚硬的环境中,又因生长年限较长,受自然条件的

影响,所以野山参的各部位都形成较特殊的形态,现简介于后:

(1)山参芦(根茎):因生长年久,茎芦较其它参为长,大部分与身长相等,茎芦稍扭曲,如雁

脖,俗称“雁脖芦”;顶端新脱落的茎痕,形如马牙,边缘较平齐,称“马牙芦”;中部系近10年脱

落的茎基,芦左右交错层迭而生,芦碗紧密沿边缘有明显的棱脊,称“对花芦”。下部由于参龄

久远,芦碗逐渐消失,而无痕迹,形成圆柱形,称为“圆芦”。圆芦上有紧密的环形棱皱,一般认

为每一棱皱,是生长一年的标记。无论什么芦形,上面多有小疙瘩瘤,这也是野山参的特点之

一。

(2)山参(附芦而生的不定根):生长年限久远的山参,芦上多生有参1~3枚,两枚以

上的参多左右互生而下垂,中部丰满,形如枣核,故有“枣核”之称。

(3)山参体(主根):形状大小不一,分为横灵体与顺直体两种:横灵体多呈短横体、疙瘩体

或菱角形,支根呈八字分开,俗称“武形”;顺直体多呈纺锤形或圆柱形。无论横灵体或顺直体

一般均较粗短。主体长4~6cm,最长不超过10cm,中部直径0.5~2.5cm。主根顶端圆满。

(4)山参皮:表面灰*色(生晒山参),紧结光润老而不粗,俗称“细结皮”(糖山参因浸糖,外

皮呈淡*白色,较饱满)。

(5)山参纹:在主体上部有明显紧密的环形纹,纹深而细,俗称“螺旋纹”。纹沟黑褐色,又

称“铁线纹”。有时环纹断续延伸至中下部,俗称“一纹到底”。

(6)山参腿(支根):多为2~3分支,腿短促,上粗下细,分裆处多呈八字形,宽阔而不并拢。

(7)山参须(须根):稀疏而较长,多为参体的2~3倍,清晰不乱,似垂柳嫩条,柔韧顺直,俗

称“皮条须”。须根上生有多数小疙瘩。俗称“珍珠疙瘩”或“珍珠钉”。气微香,味微苦、甘。

为了便于记忆,中药业有经验的前辈老师傅,将鉴别野山参的性状特征编了一套顺口溜,

说:“芦长碗密带圆芦,左右下垂枣核钉,身短丰满横灵体,螺旋环纹深密生,皮紧细结光而润,

腿短二、三八字形,须根疏长根瘤密,此为山参特殊形。”

2圆参:旧称秧子参。由于加工方法不同,以往约有20种商品规格。现已简化,主要分

为生晒参、红参、白参、红参须及白参须等。现将上述不同规格的圆参简要加工和性状特征分

列于下:

(1)在产地加工方面:9月间挖取生长5~7年的圆参根部,洗刷干净,称为“圆参水子”。

剪去小根,用硫磺熏后,置日光下晒干,即为“生晒参”;如不除去小支根,而晒干的称为“全须生

晒参”。剪下的小支根及须根晒干,称为“白参须”。如将圆参水子,剪去小支根,蒸2~2.5小

时,取出烘干或晒干,即为“红参”。其中带有较长的支根者又称“边条红参”,将剪下的支根或

须根按上法蒸透并干燥称为“红参须”。如将选择参形较好的圆参水子,洗净置沸水中煮透,再

以铝制排针将芦头主根扎透,然后放在盆内倒入热糖汁,进行浸糖,最后再用温水冲去浮糖,称

为“白参”(糖参)。

(2)在性状特征方面:①生晒参:呈圆柱形或纺锤形,顶留有短芦,下部细支根已除去,外皮

呈灰*色或*白色,上部有断续环纹,参体有明显纵皱纹。质较硬,断面淡*白色,显粉性,有

明显棕*色形成层环,皮部有*棕色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菊花心,气特异,味微苦、甘。

全须生晒参,具有完整的、芦头和参须,参须多用棉线缠绕,以保持人参原有形态。其它

同生晒参。

 

第一卷529

####


  ②红参(又名生蒸参):加工红参,要求参根肥壮,浆足,否则,蒸后参体瘪瘦。根呈圆柱形

或纺锤形,全长5~20cm,直径1~2.5cm。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的上部不透明,显暗*色斑

块。芦头较短,并有数个“芦碗”。近上端有环纹,全体有纵皱,下部有2~3条短支根(参须已

除去)。质硬,断面平坦,角质样,棕红色,形成层环色稍浅。气味同生晒参。过去红参的等级

按重量分,每一两(16两制)二支、三支、轻五支,五支以下称“一把抓”。

商品红参中尚有边条红参。又称“石柱参”。因原产辽宁省宽甸县石柱沟而得名(现产参

区多有生产)。边条红参较一般红参生长时间长,须栽种8~10年采挖。其特征有“三长”、“*

马褂”的特点,即芦长、身长、腿长,上部多有暗*色外皮,俗称“*马褂”。余同一般红参,质量

较红参为佳。

此外,还有一种朝鲜红参,又称高丽参、别直参,系由朝鲜进口。其植物来源与我国所产的

人参为同种。生长时间和国产边条参相似,但由于加工方法有异,其性状特征与国产红参迥然

有别。主根呈圆柱形,或模压成方柱状,粗壮而顺直。长约6~10cm,直径1~2cm。顶生双芦,

由于芦碗平齐,中间凹陷,又称“马蹄芦”,单芦者名“单碗芦”。支根短,多弯曲交叉,有的为单

支。表面红棕色,半透明,上部常带*衣,全体有纵皱纹。余同红参。过去按支头大小分为天

字、地字、人字、翁字四种规格,以天字质量为优,又按每支重量分为10支、15支、20支、30支等

多种等级。每盒600克。本品由于在形态上与国产红参的差异,在市场上的价格则高于国产

红参数倍。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参种植事业的发展,在栽培和加工上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研究,现已生

产出“新开河参”、“皇封参”和“康龙参”,其质量和形状均足与朝鲜红参相媲美。

③白参(糖参):根多呈圆柱形,芦与须齐全,有的也带。表面白色或淡*白色。上端有

断续环纹。全体可见针刺痕迹,外皮松泡,常见糖样结晶,断面*白色,具裂隙。味较其他参均

甜。

④白参须:顺直整齐,用绳扎把者,称“白直须”,细小须根,绞结成团者,称“白弯须”。颜

色、气味同生晒参。

⑤红参须:也分红直须和红弯须两种,但红直须扎把后,较白直须整齐顺直。其颜色、气味

均同红参。

人参属贵重药材,价格较昂,近年来发现人参伪品很多,常见的有如下数种:

①野豇豆:为豆科植物野豇豆VignaVexillatl(L.)Benth的根。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多不

分支。长8~15cm,直径0.5~15cm。根头部无芦头及芦碗,未去栓皮者表面*棕色,有纵皱

纹及横向皮孔样疤痕,无横纹。去栓皮并经蒸煮者,外表显灰棕色,微透明。断面角质样,有棕

色小点。气微、味淡,略有豆腥气。华东地区某些地方误作人参而栽培。

②栌兰:为马齿苋科植物栌兰TalinumPanicalatam(Jacq.)Gaertn的根。根呈圆锥形或纺锤

形,多有分支,除去粗皮后,经蒸煮干燥而成。顶端有残留木质茎基,表面灰*色,半透明,质坚

硬、断面平坦,角质样,中央常有空隙。味淡,嚼之有粘滑感。

③华山参:河南称“热参”。为茄科植物华山参Physochlaina infundibularis Kuang的根。

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少分支,略扭曲。长5~20cm,直径0.5~3.5cm。一般先除去外皮,再

与甘草、冰糖等共煮后,晒干。顶端有一至数个芦头,根头部有密集环纹,外表呈*棕色,半透

明,带有横长皮孔,质坚硬、断面角质样,具放射状菊花纹。气微,味微甘,后苦。本品有*性,

 

第一卷530

 

####

含有阿托品类生物碱,曾经发生过中*事故。

④山莴苣:为菊科植物山莴苣LactucaindicaL.的根经蒸后的加工品。根呈圆锥形,多自

顶部分支,长5~15cm,直径0.7~1.7cm。顶端有圆盘形芽或芽痕。表面红棕色,半透明,有纵

皱纹及点状突起的须根痕,质坚实,断面平坦角质样,可见形成层环,具放射状裂隙。气微,味

微甘,后苦。

⑤商陆:为商陆科植物商陆PhytolaccaacinosaRoxb的根,经蒸煮加工而成。根呈圆柱形或

圆锥形,长10~16cm,直径约1.5cm,顶端有地上茎残基。表面红棕色或紫褐色,有明显纵皱纹

及横向皮孔,断面淡棕色,可见数个同心性环。气微,味甘苦,久尝麻舌。本品有*。

⑥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Jacq.)A.DC的根,本品不经蒸煮加

工,常以原药材伪充“全须生晒人参”。根呈圆柱形细长而弯曲,偶有分支无须根,长7~20cm,

直径1~2cm。顶端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芦碗),表面淡*白色,具纵皱沟纹及皮孔样斑痕。上

部有少数断续粗横纹,质坚脆,断面皮部类白色,中心淡*色,形成层环明显,具放射状菊花心。

无臭,味微甜后苦。


  (二)西洋参的药用历史和真伪鉴别

西洋参,别名“花旗参”。系五加科植物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mL.的干燥根。本品始载

于清·《本草从新》,吴仪洛云:“出大西洋佛兰西,形似辽东糙米参……。”清·《本草纲目拾遗》引

《药性考》云:“洋参似辽参之白皮泡丁,味类人参而性寒。”从上述本草记载与现今使用的西洋

参是一致的。

西洋参的商品来源,以往全靠进口,主产于美国、加拿大,集散于“旧金山”。转运香港,售

与我国专营进口药材的“广帮”药商,如广安和、寿草堂、广盛远等。再经加工分档,成为多种规

格。西洋参分有野生和种植两类,其形状有所区别,野生西洋参又称“野泡”,多呈纺锤形,大小

不一,大者如指,小者如蛹。无芦、无支根。表皮*褐色,有紧密的环纹。质硬,体轻。断面*

白色,形成层环明显,韧皮部有棕红色树脂道多数。气微,味微苦微甘。此为西洋参中之珍品。

由于本品产量甚少,现已少见。进口的西洋参,自建国前就以种植品为主。但由于加工和形状

不同,分有多种规格(无论哪种规格均已除去芦头、切去支根),带皮的称“原皮参”,去皮的称

“粉光参”。从形状来讲,其主根短而肥壮或短支根基部呈八字分开,称“武形”;若主根呈圆柱

形(俗称“顺直体”)称“文形”(粉光参多用文形加工)。习惯以武形质量为优。西洋参在我国应

用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通过长期的科学实验,我国已引种成功。

西洋参以往需用量不大,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开始重视保健,所以,西洋参不仅

在配制保健药品中需要,而且年老、体弱者也经常单服,因此需求量大增。由于西洋参货源不

足,又比人参价格昂贵,故此有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就以国产生晒人参冒充西洋参出售。

西洋参与人参虽为同科同属植物,但西洋参性寒,功效补气养阴,清虚火,生津液;人参性微温,

功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由此可见,两者性味、功能均有不同。为了保证人民用药

准确,安全有效,应予注意鉴别。现将进口西洋参与国产种洋参和生晒参主要性状区别点列于

下:

1进口西洋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的干燥根。主产加拿大、

美国。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芦头及支根已除去,长3~10cm,直径0.5~2cm,表面灰*色或

 

第一卷531

####

*白色(去皮者显白色),上部和中部有密集的横环纹,皮显细腻而紧密,全体可见纵皱纹和横

向皮孔样疤痕,一般细长稍隆起。质坚,体轻,不易折断,断面淡*白色,无裂隙,呈放射状纹

理,有明显棕*色形层环,皮部散有多数红棕色树脂道。气微香,味甘、微苦。

2国产种洋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mL.的干燥根。根呈圆柱形而带

纺锤状,顶端常带残芦,分枝极少。长4~10cm,直径0.8~1.6cm;表面淡棕*色或*白色,上

部横纹紧密,中部较稀疏,全体有不规则的纵皱纹,下部明显有横向皮孔样疤痕,质坚实,不易

折断,体较进口西洋参为重,断面淡*白色,形成层环色较深,皮部散有多数红*色树脂道。气

微香,味甘,微苦。

3生晒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er的干燥根。根多呈圆柱形,少有

纺锤形,为仿洋参,芦头多除去或残留皱缩短芦,支根已除去,或留极短支根。长约5~15cm,

直径1~2cm。表面灰*色或*白色,皮显粗糙而疏松,上部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

皱纹,皮孔样疤痕较粗短,明显隆起。质坚硬,体较洋参为轻泡,断面淡*白色,略显粉性,放射

状纹理不甚明显,皮层与木部中心有时显裂隙,有明显棕*色形成层环。皮部有*棕色点状树

脂,但不及洋参明显。气特异,味甘,微苦。


  (三)牛*与假牛*的鉴别

牛*是一种著名的珍贵中药,其味苦,性凉,归心、肝二经,既有凉肝熄风定惊之效,又有清

心开窍豁痰之功。由于疗效卓著,故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牛*生陇西及晋地,特牛胆中得之

……。”陶弘景并谓:“一子大如鸡子*,相重叠,药中之贵,莫复过此。”苏颂的《图经本草》云:

“一子如鸡子*大,重叠可揭折,轻虚而气香者佳。然人多伪之,试法揩摩甲上,透甲*者为

真。”寇宗在《本草衍义》中说:“牛*,亦有骆驼*,皆西域所出也。骆驼*极易得,医家当审

别考而用之,为其形相乱也。”《本草通玄》云:“牛*,体轻气香,置舌上,先苦后甘,清凉透心者

为真。”综上所述,可见古代所用之牛*就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并且历代医药学家都总结出对牛

*的真伪鉴别不同的方法。沿用至今,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牛*为牛科动物牛BostaurusdomesticasGmelin的干燥胆结石,或胆管、肝管结石,前者称

“胆*”,后二者称“管*”。同等入药,但以胆*质量为优。

商品牛*中又分国产牛*和进口牛*两类,均在宰牛时检查牛的胆囊、胆管、肝管发现而

得的,故统称“天然牛*”。

国产牛*分布地区较广,如产于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者称“京牛*”,产于东北地区者称

“东牛*”,产于西北地区者称“西牛*”。

进口牛*过去分为“金山牛*”和“印度牛*”两种。金山牛*主要产于加拿大、阿根廷、乌

拉圭、智利、巴拉圭、玻利维亚、墨西哥等国,集散于美国旧金山,故称“金山牛*”;产于印度者

称“印度牛*”。以往均转运香港,由香港药商购入后拣选分档,再售与国内专门经营进口药材

的“广帮”药行,销售全国各地。两类牛*在质量方面,以国产牛*为优,但因产量甚少,远不能

满足需求,故建国前商品牛*就以进口为主。

1牛*性状特征

(1)国产牛*:①胆*:多呈卵圆形,类球形、三角形、类方形,大小不等,最大者如鸡卵,小

 

第一卷532

 

####

者如豆,不完整的则破裂成片状。完整的表面*红色或棕*色,细腻微有光泽,有的表面挂有

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小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松

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色,可见紧密而细腻的同心层纹,层层包裹,如树木之年轮,纹理清

晰而均匀,偶有白色斑点夹杂其中。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②管*:多呈短管状,粗长如小指,管壁厚约1~3mm,常呈碎片状。内外均呈棕褐色。较

粗糙,有隆起的小疙瘩或龟裂,质松脆,断面外周有层纹。有的中空,质坚无层纹,质量稍次。

尚有少数“吃胆牛*”因加工不当所致。多呈暗红色,质较硬,断面似胶状,显黑色或墨绿

色,同心环层纹不明显,无清香气,味苦,质更次。

将少许牛*加水调和后,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色,习称“挂甲”。

(2)进口牛*:①金山牛*:形状与国产牛*相似,但色泽不如国产牛*鲜艳。表面呈棕*

色至深棕*色,质地较粗,微有光泽,断面亦略粗糙,层叠纹稍厚,亦有白斑及黑片块,气味与国

产牛*相同,但质量稍次。过去将碎片大小分开。大的称“大片*”,小的称“小片*”,分档出

售。

②印度牛*:形状与国产牛*相似,惟色泽发呆,表面*棕色或土*色,无光泽或少光泽,

麻面或光面。体稍重较坚实。断面纹理较厚不均,并杂有黑片块或灰白色块。无香凉感并稍

带土腥味而苦,质次。

天然牛*均以完整、表面光泽细腻,体轻质松脆,断面层纹薄,清晰而细腻,入口有清凉感,

味苦而后甘者为佳。表面挂乌金衣者更优。

牛*是一种稀有的贵重中药,但应用范围很广,很多名贵中成药的配方中,都有牛*。如

治疗温邪入内,逆传心包引起的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的安宫牛*丸,局方至宝丹;治疗中风不

语,半身不遂的局方牛*清心丸;治疗小儿高烧烦躁,惊风抽搐的牛*抱龙丸等等,都起到举足

轻重的作用。其功用确有转危救急之功效,所以,对牛*的品质真伪优劣,决不能忽视。但由

于牛*货源奇缺,价格昂贵,近年来国产和进口牛*中均有伪品出现。现将曾发现的伪品性状

特征列下。

2伪制品

(1)系用*连、大*及姜*粉末,加蛋*、蛋清、胆汁或皮胶、树脂等制成类圆形或不定形团

块及颗粒,直径0.1~3cm,表面棕褐色或*褐色,无光泽,体较重,断面棕褐色、灰*色或*棕

色,粗糙,有的伪做粗层纹。无清香气,味苦,嚼之粘牙。

加水湿润,涂指甲,染指甲的颜色易擦掉,置热水中不能全部溶解,留有残渣。镜检可见上

述植物组织碎片。

(2)系用*连、大*、姜*、蛋*、蛋清及猪血等粉末伪制,呈类球形,直径约3cm,表面浅*

棕色,无光泽,具不规则裂纹。体较重,断面粗糙,用手触之有颗粒感,可见深棕色(加入猪血干

燥粉)及*棕色相间环层,层纹厚约1~3mm,无清香气,味苦。加水湿润,涂指甲,无“挂甲”现

象。镜检可见上述植物组织碎片。

3混淆品:猪胆结石。呈不规则块状,直径0.4~1.5cm,表面*白色,*棕色或棕褐色,

略有光泽。质松脆,断面具*棕色及*白色相间的层纹。味苦。

 

第一卷533

####


  (四)羚羊角及其类似品和伪品的鉴别

羚羊角,商品中简称“羚羊”,系贵重药材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据历代本

草记载的羚羊其名称、形态和产地方面颇不一致。从名称上有羚羊、羊、九尾羊等;从形态上

有两角、一角之分,其角有说长一、二尺,又有说长四、五寸;从产地上有云出建平、宜都及西域,

有云出梁州、直州及洋州等,看来国内多处有产,其品种甚多,但与现在所用之羚羊角迥然有

别。

截止到建国前商品中尚有羚羊和青条羚羊之分。由于青条羚羊产量甚少,仅销极少地区,

故早已绝迹。因此只剩下当今所用的羚羊角一种。至于这种羚羊角何时应用的,尚无考证。

羚羊角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tataricaLinnaeus的雄兽的角。雌兽无角,仅有短的突起。

这种羚羊由于头大,鼻吻膨大,鼻孔亦大,且能灵活伸缩和左右摆动,故有“高鼻羚羊”之称。原

动物系陆栖兽类,喜栖于半沙漠地区,均为野生。主产于前苏联。据说我国*沿中苏(前苏

联)边境和中蒙边境有少量出产,但未见提供商品。

羚羊角是一种珍贵特效的中药,其味咸,性寒,归肝、心、肺三经,具有平肝熄风,清热镇惊,

明目,解*等功效。多在成药中应用。在一些古代名方和名贵制剂中是不可缺少的主要药品,

如治疗肝风内动,手足的“羚角钩藤汤”,如治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引起的昏狂谵语,抽搐

痉厥的“紫雪丹”等等,都起关键性的治疗作用。

羚羊角商品来源,一向依靠进口,价格昂贵,在建国前就有类似品冒充羚羊角出售的现象。

现今市场发现的伪冒羚羊角的有:*羊角、长尾*羊角、西藏羚羊角、羊角。现将羚羊角的真品

与类似品的性状特征列下,以资鉴别。

羚羊角:两枝对生,形状相似,粗细不等。均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尖向内侧扭曲,长

15~33cm,类白色或*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的中上部有“血丝”或“血斑”透于体外,尖

部个别带有黑色。光滑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波浪式

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习称“手握合把”。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

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骨塞表面有

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习称“血槽”)紧密嵌合,颇为坚固。自横截面视之,其结

合部呈不规则的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筒形,中空。全角呈半透明,对光视之,上

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见的细孔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此为羚羊角的重要鉴别特征。质坚

硬。气无,味淡。羚羊角的质量是以坚实质嫩,光润,有血丝血斑,无裂纹者为优。

1羚羊角因产地和生长年龄不同,尚有不同规格

(1)“大头*”:系幼羚羊的角,长6~14cm,基部直径1.6~6cm。基部较粗,除去骨塞后,呈

喇叭筒状,上部较尖,稍作弯曲形,虽有环节但不明显,下部灰*色,上部紫黑色,尖部全黑色,

故又有“紫羚羊”之称。全体光润,无裂纹。骨塞松软,易脱出。此为羚羊角中最嫩的品种。

(2)“老劈柴”:又称“老角”、“枯角”、“倒山货”,系羚羊死于山野,由猎人拣取的角。整枝的

为多。也有为半块或碎块,由于风吹日晒,表面纵裂纹很深或呈劈破状。颜色由灰*色至灰黑

色不等。多无骨塞,有骨塞的则已糟朽,手剥即落。虽具羚羊角形状,但皆干枯,质量甚低。

上述两种羚羊角,建国后很少见了,现用商品多为大枝羚羊角。

2常见的羚羊角外形类似品

 

第一卷534

 

####


  (1)*羊角:为牛科动物*羊ProcapragutturosaPallas的角。呈长圆锥形而侧扁,略弓背形

弯曲,角尖稍向内上弯,长约20cm,基部直径3~4cm,表面灰棕色或*棕色,粗糙,自基部向上

有微波状环脊17~20个,其下部间距较小,约0.5cm,基部横截面椭圆形,内有较大的骨塞,全

角不透明,无“通天眼”。

(2)长尾*羊角:为牛科动物鹅喉羚羊GazellasubgutturosaCuldenstaedt的角。角呈长圆锥

形,而稍侧扁,角尖部显著向内弯曲。长20~30cm,基部直径3~7cm。表面黑色,有多数纵裂,

中下部有斜向环脊约8个,一侧不明显,其间距1.5~2cm。基部横面类圆形,中央有*白色坚

硬“骨塞”。边缘不呈齿状。全角不透明,无“通天眼”。

(3)西藏羚羊角:为牛科动物藏羚PantholopshodgsoniAbel的角。角呈长圆柱形侧扁,较

直,长50~70cm,表面黑色或深棕色,较光滑,角的下方2/3处有隆起环脊16个,其间距相等,

约2cm,基部横截面扁圆形,中央有*白色坚硬“骨塞”,边缘不呈齿状,全角不透明,无“通天

眼”。

(4)羊角:为牛科动物羊的角。系羚羊角伪制品,角呈长圆锥形,长18~20cm,基部直径3

~4cm。表面*棕色或灰褐色。中部微弯,角尖外上方弯曲呈“S”字形,表面光滑,略透明,有

仿制的环脊约14个,并可见刀削痕。环脊间距约1cm,尖角端约3.5cm,部位无环脊;基部无骨

塞,呈筒状。无“通天眼”。

(5)掺入杂质的羚羊角的骨塞与外面角鞘结合得非常坚固。如发现骨塞已活动或有异象,

应注意检查其中是否灌有金属铅可能。曾发现将羚羊角骨塞拔出,灌入铅粒或将铅粒嵌于角

内,或放入铁块等物,以增加重量。有的从外观检查,即可发现,有的隐约在角内,外表角鞘仅

有裂缝,经X线可以发现。


  (五)麝香真伪鉴别

麝香,又称射香、寸香、元寸香,为我国特产的名贵中药之一。具有开窍醒神、通经活血、消

肿止痛之功效。如治疗中风、痰厥、高热神昏的安宫牛*丸、局方至宝丹;治疗跌打损伤、瘀血

肿痛的七厘散、第一丹;治疗喉痹乳蛾,痈疽肿*的六神丸、犀*丸等著名成药中,都配伍有本

品。为中医治疗某些急症不可缺少的药物。由于疗效显著,迅速确切,所以为历代医家所珍

视。

麝香,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其形似

獐,故俗呼香獐”。陶弘景云:“麝形似獐而小,黑色,常食柏叶,又啖蛇。其香正在阴茎前皮内,

另有膜袋裹之。”雷谓:“凡使麝香,用当门子尤妙。”《名医别录》云:“……出益州者形扁,仍以

皮膜裹之,多伪。凡真香一子分作三四子,刮取血膜,杂以余物,裹以四足膝皮而货之,货者又

复伪之……”麝香是稀有动物的分泌物,来源甚少,价值昂贵,根据历代本草记载,自古就有伪

品存在。本品历来靠猎取麝取香,长年累月捕杀,致使资源日渐枯竭,近年来虽然在人工驯养

活麝取香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产量甚微,还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加之走私猖

獗,价格暴涨,麝香商品中作伪掺假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应注意鉴别。

麝香为鹿科动物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ns、马麝MoschussifanicusPrzewalski或

林麝Moschus berezorvskii Flerov成熟雄麝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主产于四川(阿坝、甘孜、凉

山及雅安)、西藏、云南等省区,此外陕西、甘肃、湖北、青海等省区亦有少量出产。习惯认为西

 

第一卷535

####

南各地产品质量最佳,而以西藏高原产量最大。现在四川马尔康、陕西镇坪、安徽佛子岭等养

麝场均有养殖。狩猎取香,一般在10月至翌年3月进行。此时麝的分泌物多已干涸,香气浓

厚,产量较大,质量亦佳。立夏以后分泌物稀薄,不易干燥,质量亦差。猎取后立即割取香囊,

去掉多余的皮肉。将毛剪短,由囊孔插入纸捻,以吸其中水分,放入笼内阴干,切忌火炕或日

晒,以防变质。过去麝香商品规格很多,目前只分毛壳麝香(整麝香)和麝香仁(即挖毛壳麝香

囊中的颗粒)两种。

1性状特征

(1)毛壳麝香:呈扁圆形、类椭圆形或类球形的囊状体。直径3~9cm,厚2~4cm,开口面略

平坦,为棕褐色革质皮,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短毛,从四周围绕中心呈旋涡状排列,中间有一小

孔(囊孔),直径2~3mm。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无毛,微皱缩,手捏略有弹性,用剪

刀从囊孔处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半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或酱紫色。

质软,习称“油皮”或“里衣子”,内含颗粒状或粉末状的麝香仁,并有少量的细毛及内层皮膜。

质柔软,有特异香气。

(2)麝香仁(俗称“散香”):呈棕*色、棕褐色或棕黑色粉末状或颗粒,偶夹有少数细毛和脱

落的内层皮膜。其中层呈团块状者称“当门子”,为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多呈黑紫色,微有麻

纹、油润光亮。断面显颗粒状。粉末状者多呈棕*色或棕红色,习称“黑子*香”。质软润,有

油性。具有特异的浓烈香气。味微辛、苦,略咸。

在质量方面:毛壳麝香以饱满、皮薄、有弹性、香气浓烈为佳。麝香仁则以颗粒色黑紫、粉

末色棕*、质柔、油润、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2经验鉴别

(1)手捏法:鉴别毛壳麝香,系用指压捏不带毛的囊皮处,须有柔软感觉,而无硬性的顶手

物质。被压下陷的皮囊,放手后应弹起恢复原状。手捏法的目的,主要是探查麝香中有无异物

和干燥程度,如果手捏太软,表明水分多,如内有硬物或捏入部位不能复原,表明有掺假现象。

(2)针探法:系将特制的麝香槽针,插入毛壳麝香的香囊开口内,然后向不同方向搅动,取

出槽针观察,若是真品,槽内麝香仁应逐渐出现膨胀而高出槽面,习称“冒槽”。麝香仁应油润,

无锐角,颗粒自然疏松,香气浓烈,不应有其它纤维和异物。若颗粒不规则,有锐角,不自然,麝

香枯燥,无油润光泽,则为掺伪品。

(3)手捻法:取麝香少许于掌心或拇指与食指之间进行捻搓,应成团状,但不应粘手或脱色

染手、顶指、结块和砂粒感,并应轻揉其团块,遂逐渐松散或弹起,其手上的香气经久不去者为

真。

(4)口尝法:取麝香少许放于舌尖部门齿间进行咬尝,应无粘牙或砂粒、杂质等垫牙的感

觉,舌感微苦则麻辣,香气浓烈,扩散力强,立即通于鼻腔及舌根者为真。

(5)火试法:取麝香少许置于金属片或锡箔纸上,下面用火灼烧,初则蠕动状而迸裂,并有

轻微爆裂声,随即溶化膨胀起泡成黑色油珠,而后开始燃烧,香气四溢,无烧毛、焦肉味,不起火

焰和火星。烧后灰呈白色或灰白色为真。否则,则有掺伪。

(6)水试法:取麝香少许投入开水杯中,应逐渐溶化,水溶液应成淡*色,但仍清澈而不混

浊,溶解部分约占60~70%,不溶解部分只能是微小的麝香子和散碎皮膜。不应有沉淀、混

浊、尘砂和细小的纤维等杂质,否则必然有掺假。

 

第一卷536

 

####


  3显微鉴别:取麝香仁粉末用水合氯醛液装片观察呈淡*色或淡棕色团块,由不定型颗

粒状物集成,半透明或透明。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

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组织。

4理化鉴别:取麝香仁01克,加60%乙醇20毫升,回流提取15分钟,滤过。取滤液3毫

升,放入小烧杯中,吊以宽2cm、长30cm的滤纸条,使其一端达于杯底,浸一小时,将滤纸干燥,

于紫外灯下观察,上部显*色荧光,中部呈蓝紫色荧光,加1%氢氧化钠液变为*色。

取麝香仁用水或稀甘油装片观察,较小的团块为半透明状,淡*棕色,较大的团块呈暗棕

色,不透明,边缘清楚,并可见柱状和不定形的结晶,尤以柱状常见,偶见油滴。

5伪品:在各地收购的麝香中,常出现有掺假现象。掺假物中动、植、矿三类物质均有。

动物类物质有肝脏、血、肌肉、油脂、羊粪等;植物类物质有朽木、淀粉、儿茶、树脂、桂皮、荔枝

核、锁阳等;矿物类物质有铁末、铅粒、磁石、砂土、玻璃等。但从历来收购情况分析,麝香完全

纯属伪品的很少见,由于麝香香气特殊,即使掺假,或多或少也加入一些真麝香,借真品气味以

假乱真。

常见的伪品麝香多以毛壳形式出现(亦有在麝香仁中掺假的),有的用真毛壳麝香的外壳

填入杂质,也有用麝毛或其它动物毛粘合囊壳伪制而成。其囊壳系用动物的膀胱、肠衣等伪

制,囊的开口面呈革质样皮,其形状呈扁圆形,椭圆形或类圆球形。多饱满坚实,手按之质硬,

无弹性。四周用假毛粘合于壳上,粗毛灰白色密而长,一拔即掉,不自然。周围接口处有用胶

粘,有用线缝。虽然掺伪的内容物有所不同,但用显微鉴别和一般的理化鉴别,均能与正品麝

香区别开来,如锁阳、桂枝、羊粪等植物组织及纤维等掺杂,可用显微镜检查,使水不溶性残渣

增加;血、肌肉、肝脏等动物性组织掺杂,可用火烧,起油泡,无香气,有焦腥气,灰烬呈紫红色或

黑色(真品白色或灰白色);矿物性物质掺杂,火烧无油点,灰烬呈赭红色,增加灰分含量;掺入

淀粉,加入稀碘液可显蓝色。


  (六)珍珠与假珍珠的鉴别

珍珠,是贵重的中药之一,具有镇心定惊,明目退翳,解*敛疮之功效。本品始载于宋·《开

宝本草》,原名“真珠”。李洵曰:“真珠出南海,石决明产也。蜀中西路女瓜出者是蚌蛤产,光白

甚好,不及舶上者采耀。欲穿须得金钢钻也。”苏颂云:“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生于珠牡(亦

曰珠母),蚌类也。……。”寇宗云:“河北塘泺中亦有围及寸者,色多微红,珠母与廉州者不相

类。”李时珍说:“今南珠色红,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各随方色也。”从以上本草记载,可以

看出古代药用珍珠就有进口与国产之分,海产与淡水产之别,此与现今情况相符。药用商品珍

珠有天然海产珍珠和人工养殖的淡水珍珠,淡水珍珠又称湖珠和养珠,二者都是珍珠的正品。

习惯认为天然海水珍珠质量最佳。

珍珠的来源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Dunker)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

Hyriopsiscumingii(Lea)、褶纹冠蚌CristariaPlcata(Leach)等双壳类动物的贝壳中外套膜因受

到刺激分泌珍珠质而形成的。前者为海产珍珠,后二者为淡水产珍珠,此与《中国药典》1990

年版收载的品种相符。过去商品中有进口的老港珠和新港珠,近年来我国养珠事业发展很快,

珍珠已满足供应,不再进口。但由于珍珠价格昂贵,近年来市场曾出现假珍珠现象,假珍珠多

系珍珠蚌壳或矿石打碎磨研而成,伪冒珍珠出售,应注意鉴别。

 

第一卷537

####


  珍珠,又称“真珠”、“濂珠”。主产广西合浦、北海,广东濂江,海南及台湾(称为海珍珠),黑

龙江、安徽、江苏、上海等地(称为湖珍珠)。国外印度、印尼、日本、斯里兰卡、泰国、墨西哥等均

产。海产野珍珠,全年可采;人工养殖珍珠在接种养殖后2年即可采收,但以初冬11月份为

宜。

1性状特征:天然珍珠呈圆球形、卵圆形或棒状,大小不等,大者如豆,小者如粟,一般直

径15~8mm。表面类白色、淡*绿色或淡蓝色等五彩晶莹光泽,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凸凹,光

洁度均匀,用丙酮洗不掉。质坚硬,难以破碎,破碎面于显微镜下观察呈同心性层纹。无臭,无

味。用火直接烧灼后,表面变黑色,有爆裂声,并形成层层剥落的银灰色小片。本品置紫外灯

光下观察,显浅蓝色或亮*色荧光。人工养殖的珍珠,其形状与天然品相似。表面光泽较弱,

形体常不浑圆,具有不规则的钝棱角。有核珍珠,断面中央有圆形砂粒或石决明碎粒,表面有

一薄的珍珠层。人工养殖湖珠,一般比天然品颗粒大,多为长粒状。如麦粒、如豆、如小螺钉。

多带瘤结或亚葫芦腰纹,淡粉药色,有莹光,亦闪七色光彩,如石决明内壁光泽,其他与天然品

相同。

2伪品:系用贝壳或矿石打碎后磨圆加工而成。为了增加光泽度,在表面涂上一层含铅

的化合物。其主要特征为呈扁圆形,类球形或不规则多面体。直径1~3mm。表面有银灰色光

泽,不均匀,用丙酮洗脱光泽消失。直接火烧时表面不呈黑色,不爆裂,破碎面白色无光泽;显

微镜下观察,无同心性层纹,莹光呈*绿色。


  (七)冬虫夏草的来源、性状和真伪鉴别

冬虫夏草,商品中简称“虫草”,在清·《本草纲目拾遗》中又称“夏草冬虫”。本品首见于清·

《本草从新》,为我国特产名贵的滋补强壮药品。具有补肺滋肾,止咳化痰之功效。《本草纲目

拾遗》引《青藜余照》云:“四川产夏草冬虫,根如蚕形,有毛能动,夏月其顶生苗,长数寸,至冬苗

槁,但存其根,……。”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的冬虫夏草原植物形态,与现今所用之品相吻合。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

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均为野生,多生于海拔3000~4000m高山草甸区的土壤中。

冬季幼虫蛰居土里,菌类侵入幼虫体内,汲取养分使虫体充满菌丝而死亡。夏季自幼虫头部生

出子座,似草,故称“冬虫夏草”。

本品主产四川甘孜地区的巴塘、理塘、道孚、德格及凉山等地,阿坝地区的松潘、理县、茂

县、黑水、马尔康等地;青海的同仁、同德、玉树、化隆;云南的德钦、中甸、丽江、维西;此外,西

藏、甘肃、贵州也有产。以四川产量大,行销全国,并出口。

冬虫夏草,习生于高寒山区,采集本品须在积雪融化时,子座出于雪面,孢子未散发时为

宜,一般在5~6月份(端午节前后)采挖,因出土时间短暂,必须及时挖采,否则土中虫体枯萎,

不合药用。由于子座短小,常生在杂草之中,颇难寻觅,故采挖时,须伏于地上,从杂草缝隙中

侧视,找到之后记清子座位置再挖,如从上立视,因杂草掩盖,就难以找到。挖起后在虫体潮湿

未干时,除去外层泥土及膜皮,晒干即可,称为“散冬虫”,选择形体完整,长而肥壮者再用*酒

喷之使软,整理平直,每7、8条用红绳扎成小把,再将多数小把理齐,平码在固定木盒中,压榨

一起,用红绳捆绑成扁方形,每捆约25克,称为“把冬夏”,多供出口。

性状特征:幼虫尸体似蚕状,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深*色或*棕色,粗糙,背

 

第一卷538

 

####

部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环纹较细;头部渐红棕色,腹面有足8对,位于虫体中部,4对明显

突出。质脆,易折断,断面内心充实,白色,略发*,周边显深*色。子座自虫体头部生出,长圆

柱形,弯曲,下部略粗,上部稍膨大,长4~7cm,直径约03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皱

纹。折断面粉白色,有草菇气味,味微酸。其品质以虫体色泽*亮丰满肥大,断面类白色,充

实,子座完整者为优。如虫体瘦小,表面暗灰色,断面中空或有黑斑者为次。

冬虫夏草在功效方面,既补肺阴,又益肾阳,可治肺气亏损,肺阴耗伤所致的久咳虚喘,痨

嗽咯血;或肾阳不足引起的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尤其对病后体虚不复者,服之更宜。本品具有

补而不滞,甘平不燥的特点,向为医家视为滋补珍品。不仅在治疗上医家所喜用,当前在配保

健药品,乃至药膳中经常选用。但本品产量有限,货源不足,所以价格猛增。因此,市场上出现

一些伪品。现对常见的几种伪冬虫夏草的性状特征分别简述于下,以资鉴别。

1亚香棒虫草:为麦角菌科真菌亚香棒虫草CordycepshawkesiiGray寄生于鳞翅目昆虫幼

虫体内的复合物。发现于安徽、江苏、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其特征与冬虫夏草相似,表面灰

褐色,头部棕黑色,发亮。子实体头部短圆柱形,有时分支,棕褐色,弯曲。无草菇气味。

2凉山虫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凉山虫草CordycepsliangshanensiszangLiuetHusp.nov.寄生

在鳞翅目昆虫幼虫体内的复合体。发现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其特征与冬虫夏草相似,表

面棕褐色,被有绒毛,虫体肥大,子座多单一,长约10~30cm。较正品弯曲而细长,头部圆柱形

或棒状。气微腥,味淡。

3蛹草:为麦角菌科真菌蛹草Cordycepsmilitaris(L.etFr.)Link,本品最早产于吉林,后在

河北、陕西、安徽、广西等地相继发现。蛹草与正品冬虫夏草主要区别点,其子实体头部较柄短

的很多,表面橙*或橙红色,寄主为夜蛾科昆虫的幼虫,常在发育成蛹后才死,后以虫体呈椭圆

形的蛹,故称“蛹草”。

4地蚕:为唇形科植物地蚕StachysgeobombycisC.Y.Wu及其同属植物的干燥地下块茎。

发现于华南、中南等多数地区,此伪品在旅游点食品摊上均可见到。其块茎呈纺锤形,两端略

尖,无子座,长15~4cm,直径03~07cm,表面*白色或棕褐色,具4~15个环节,节上有点

状芽痕及根痕,略皱缩。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白色或灰白色,可见一棕色环,气微,味甜,用

水浸易膨胀。

5人造虫草:系用面粉、薯粉、玉米面、石膏等经模压加工而成。外形大小酷似冬虫夏草,

无子座,表面*白色或红*色,环节明显,质坚实,断面粉白色,有散在的*色小点,气微,味淡,

嚼之发粘,有颗粒感。水浸后,表面颜色脱落且变软,加碘液显蓝色。


  (八)天麻与假天麻的性状鉴别

天麻是一种名贵的常用中药,具有平肝熄风,定惊止晕之功效。天麻之名首见于宋代《开

宝本草》,《神农本草经》列赤箭于上品。因其茎色赤,直立似箭杆,故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中将二者合并,称:“天麻即赤箭之根”。并引《开宝本草》曰:“天麻生郓州、利州、太山、劳山诸

处,五月采根暴干。叶如芍药而小,当中抽一茎,直上如箭杆。茎端结实,状若续随子。至叶枯

时,子*熟。其根连一二十枚,状如天门冬之类。形如*瓜,亦如芦菔,大小不定。”宋代《本草

衍义》云:“赤箭,天麻苗也,与天麻治疗不同,故后人分为二条。”明代《本草纲目》说:“赤箭用

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内达表之理”。由此可知,赤箭、天麻同为一个植物,只是

 

第一卷539

####

药用部位不同,功效各异而已。关于“赤箭”之名,虽在历代本草多有记载,而当今已无此药。

按以上古代所有天麻与当今所用之品相符合。

天麻的来源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elataBL.的干燥块茎。系多年寄生植物,其寄主为

蜜环菌,无根,依靠蜜环菌的菌丝或菌丝分泌物为营养来源,借以生长发育。原为野生,由于长

期供不应求,近年来,有些地区对天麻的栽培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现已获成功,并提供了部分商

品。

天麻的产地虽分布甚广,但主产于云南的昭通、镇雄、永善、巧家、彝良、鲁旬等地;贵州的

毕节、赫章、纳雍、织金、黔西等地;四川的宜宾、叙永、雷波、泸州、乐山、凉山等地;上述品种以

往多集中重庆输出,统称“川天麻”。产量大,质量好。此外,湖北、陕西等省亦有部分出产,品

质较逊,统称“什路天麻”。

天麻根据采集季节不同,分为春麻与冬麻两种。一般在立夏以前刚出土抽苔时采挖叫“春

麻”,过晚则块茎瘪瘦,影响质量;在冬至后天麻红色芽苞未出土时采挖叫“冬麻”,此时养分上

达,块茎实,质量为优。但地上苗已枯萎,较难发现。天麻挖出块茎后,洗净泥土,立即用粗谷

壳或细砂石搓去外皮,也有用刀刮去外皮的。随即用清水或白矾水微浸,以防变黑。然后再放

入沸水中煮或蒸20~30分钟以熟透切开无白点为度,如天麻受热膨胀,及时用竹针刺破压扁,

使水气排出,以防空泡。

天麻的性状特征:块茎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

2cm。表面*白色至淡*棕色,略透明,有纵皱纹和点状的潜伏芽排列而成的环纹数圈。顶端

有残留茎基(春麻)或有红棕色或深棕色的干枯芽苞(冬麻),俗称“鹦哥嘴”或“红小辫”。末端

自母麻脱落后的圆形疤痕,俗称“肚脐眼”。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味微

苦,略甜。久嚼有粘性。以肥大,质坚实,*白色,半透明,无空心者为佳。

天麻是一种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药,对于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病引起的眩晕、头痛等症,效

果显著。如古方“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名方,都以天麻为主药;尤其治疗小儿高

热不退所致惊风抽搐的著名中成药“牛*镇惊丸”、“至圣保元丹”等,均配有天麻。所以天麻在

治疗危重病症中,有一定重要作用。因此天麻在药用中必须应用真品,否则误病伤人,遗患无

穷。但近年来由于天麻产量甚少,需求量大,货源奇缺,价格猛升,所以市场上出现较多伪品,

应注意鉴别。现将常见的伪品性状特征及掺假的天麻情况列下以资鉴别。

1马铃薯:为茄科植物马铃薯(俗称土豆)SolanumtuberosumL.的干燥块茎经加工而成。

此种伪天麻在建国前已发现称为“洋天麻”。块茎呈长圆形或椭圆形,压扁状,长4~8cm,直径

3~6cm,表面*白色或*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沟纹,无点状环纹。有时有细裂缝,顶端有

芦头,系由人工用绳扎捆而成,底部无圆形疤痕,质坚硬,断面角质样,*白色或浅*棕色。味

淡,嚼之有马铃薯味,粉末水浸液加碘液,呈*棕色。

2紫茉莉: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MirabilisjalapaL.的干燥根。根呈长圆锥形或圆柱形,

经蒸制后有的压扁,长6~15cm,直径15~5cm,表面*白色或*棕色,半透明,有不规则点状

下陷的须根痕及纵皱纹,无点状环纹,顶端有残留木质短茎或凹陷茎基残痕,底部略尖。质贤

硬,断面不平坦,*白色,有同心性环纹及白色维管束点。气微,嚼之有刺喉感。粉末水浸液加

碘液,变成*棕色或棕红色。

3大丽菊:为菊科植物大丽菊DahliapinnataCav.的干燥块根。块根呈长纺锤形或类扁

 

第一卷540

 

####

圆形,长6~10cm,直径3~45cm。表皮多已除去,表面灰白色或类白色。有纵沟纹,无点状环

纹。两端均有纤维性的断头,质坚硬,体轻,断面纤维性。中有木质或中空。气微,味淡。嚼之

沾牙。

4羽裂蟹甲草:为菊科植物羽裂蟹甲草Cacaliatangutica(Franch)Hand.Mazz.的干燥块茎。又

名猪肚子,四川称“羊角天麻”西北某些地区以此块茎充天麻用。块茎呈纺锤形,微弯曲,两端稍

尖似羊角。长4~9cm,直径15~45cm。表面*白色或淡棕褐色,有纵沟纹,可见须根痕及明显

线样斜向环节,顶端有的有残茎基。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白色。角质样,中空或呈薄膜状。

气微,味微甜。本品在四川成都市荷花池药材市场,奉明标价出售,名为“羊角天麻”。

5芭蕉芋:为芭蕉科植物芭蕉芋CannaedulisKer.干燥根茎。根茎呈扁椭圆锥形,长3~

12cm,直径2~5cm。表面灰*色或棕褐色,可见微突起的不连续的较疏横纹。顶有残留茎基,

下端钝圆无疤痕。除去外皮者露出纤维。质韧,断面淡*白色,角质样,可见多数点状维管束。

气微,味微甜,嚼之粘牙。粉末遇水不成粘糊状,遇碘液显蓝黑色。

6真天麻块茎内夹铁钉:近年北京市药材公司饮片厂,在切制天麻片时,突然将切药机刀

片损坏,发现整天麻块茎内夹有3~5个铁钉(以增加重量),由于铁钉在天麻内日久生锈,故此

天麻断面均呈铁锈色,因此全部报损,造成经济损失。

7真天麻体内夹马铃薯粉:四川省某县中药材公司在近年收购天麻时,发现天麻体内注

射了马铃薯粉浆,以增加重量的掺假现象。砸开后可见天麻(春麻)体内空隙部分全是白色的

马铃薯或其他淀粉。

从上述情况可见,在购买真天麻时,也应注意鉴别。


  (九)砂仁不同品种的性状和常见伪品的鉴别

砂仁,为常用中药材,具有理气和中,化湿开胃之功效。适用于脾胃气滞,食积不消所致的

胸脘胀满,食欲不振或湿浊中阻引起的胃脘痞闷,呕吐恶心等症。

砂仁,原名“缩砂蜜”,始载于唐·《本草拾遗》。据宋·《图经本草》:“缩砂蜜生南地,今惟岭

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月

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皮紧厚而皱如栗纹,外有刺*赤色,皮间细子一团,八漏可四

十余粒如黍米大,微黑色,七八月采。”宋·《证类本草》附有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缩砂蜜图,与上

所述一致。均可说明古代之缩砂蜜系姜科砂仁属植物。

今药用砂仁有国产和进口两类,均为姜科砂仁属植物成熟的干燥果实,前者以阳春砂为

主,后者多系缩砂蜜,其质量以阳春砂最佳。

今《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有阳春砂AmomumvillosumLour.、绿壳砂仁Amomumvillo

sumLour.var.xanthoides(Wall.exBak.)T.L.WuetSenjen、海南砂仁AmomumlongiligulareT.L.

Wu三种。阳春砂主产广东的阳春、阳江、罗定、信宜、茂名、思平、徐闻,广西的东兴、龙津、宁

明、龙州等地均为栽培;绿壳砂仁主产云南的临沧、文山、西双版纳景洪;广东的广宁栽培或野

生;海南砂仁主产海南和雷州半岛等地,栽培或野生。进口砂仁原植物为缩砂蜜。主产越南、

泰国、缅甸和印度尼西亚。

性状特征:

1阳春砂:果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1~15cm,表

 

第一卷541

####

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有果梗,果皮薄而软。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

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三瓣,每瓣有种6~15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

3m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的假种皮;质硬,破开后胚乳灰白色。

气香浓烈,味辛凉,微苦。

2绿壳砂:果实性状与阳春砂类同,惟表面呈棕色或黑棕色,有的外面被一层白粉,果皮

片状突起较多。

3海南砂:果实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08~12cm,表

面被片状分枝的短软刺,多倒伏,可见纵向棱线,基部具果梗痕,果皮较厚而硬。种子团较小,

每瓣有种子5~17粒,易剥离,种子直径15~2mm,气味较淡。

上述各种砂仁的果皮亦入药,称“砂壳”或“砂壳皮”。

4缩砂(进口砂仁)又称“缩砂仁”、“西砂仁”,带果皮的称“壳砂”。本品多为除去果皮的

种子,形状较圆,长1~15cm,直径07~1c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多被有一层白色粉霜

(蛤粉)。筛选较大的种子团称“砂王”,较小的称“砂头”,散粒种子称“砂米”。种子破开亦为白

色。气味不及阳春砂浓厚。

上述各种砂仁,均以个大,种仁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解放前,国产砂仁产量很少,货源主要靠进口。均经香港药商加工分档后,运销国内。建

国后,国产砂仁提高了栽培技术,扩大了种植面积,提供了大量商品,已基本满足了市场需要。

近年来,砂仁货源曾经一度紧缺,故市场上先后出现很多伪品冒充砂仁销售,常见的伪品有:

(1)山姜:来源于姜科植物山姜Alpiniajaponica(Thunb.)Miq.的干燥种子团。果皮多已除

去,残留果皮光滑,革质无刺状突起。种子团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棕色或灰棕色,被隔膜分

成三瓣,每瓣有种子3~8粒。种子表面有细微皱纹。质硬,气微香,味辛辣。

(2)华山姜:来源于姜科植物华山姜AlpiniachinensisRosc.的干燥种子团。果皮多已除去,

残留果皮光滑,革质,无刺状突起。种子团类圆球形,每瓣有种子2~5粒。种子表面呈灰棕色

或褐色。气微香,味辛涩。

(3)艳山姜:来源于姜科植物艳山姜Alpiniazerumbet(Pers.)BurttetSmith的干燥成熟果

实。呈椭圆形、卵圆形或橄榄形。长15~3cm,直径1~2c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两端突出

稍尖,果皮革质,无刺,具明显纵棱线,常纵向裂开,露出种子。种子团较松散,不集结成团,单

粒种子呈不规则的多面体,灰棕色或棕褐色,外被白色膜质假种皮,较光滑,质硬。气微香,味

微辛。

(4)海南假砂:来源于姜科植物海南假砂AmomumchinenseChenetT.L.Wu的干燥成熟果

实。呈椭圆形或类长卵形,长1~3cm,直径08~15cm。表面棕褐色或*棕色,密被片状分枝

的柔刺多倒伏,具明显的纵棱线,有果梗,果皮厚。种子团长椭圆形,红棕色或暗棕色,种子表

面有细皱纹。气微香,味微辛。

(5)红壳砂:来源于姜科植物红壳砂Amomum aurantiacum H.T.T sai etS.W.Zhao的

干燥果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1~17cm,直径08~15cm;表面红棕色或*棕色,三棱明

显,疏生刺状突起,顶端有明显的花被残基,基部有果梗。种子团红棕色或棕色,呈卵圆形,每

瓣种子6~17粒,种子直径15~4mm。质硬,气微香。味辛凉。

 

第一卷542

 

####


  (十)巴戟天与伪品的性状鉴别

巴戟天,商品中简称“巴戟”,去心后称为“巴戟肉”,土名称“鸡肠风”。为中医常用的补肾

兴阳,强筋健骨,祛风湿之要药。主要用于男子肾虚阳痿不举,尿频,女子宫寒不孕以及肾虚兼

有风湿所致的腰膝痛或软弱无力等症。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陶弘景云:“今亦用建平、宜都者,状如牡丹而细,外

赤内黑,用之打去心。”苏恭在《新修本草》说:“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

如连珠多者良。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连珠肉厚者为胜。”近代学者考证其植物来源

各说不一,但从以上描述来看与今习用之巴戟天基本相符。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offcinalisHow.的干燥根。栽培、野生均有。主产广东

的高要、德庆、梅县、惠阳;广西的苍梧、百色、宁明、乐平、贺县及福建的平和、永安等地。挖取

生长5~7年的根(肥大者要生长10年以上),去掉侧根,洗净泥砂,晒至六、七成干,用木槌轻

轻打扁,然后再晒至足干。视条的粗细切成2~4寸长,即得成品。如果先蒸约半小时或用沸

水浸烫则色更紫,质更软,品质亦佳。

性状特征:根呈扁圆柱形,略弯曲,具纵皱及深陷横纹。有的皱缩或外皮横断裂而露出木部,

形成连珠状或节状,状如鸡肠,故俗称“鸡肠风”。长短不等,直径05~2cm。表面灰*色或棕褐

色。质坚韧,折断面不平,皮部厚约5~8mm,紫褐色或蓝紫色,易剥落,木部直径2~6mm,棕*色

或略带紫色。气微香,味微甜。其品质以根条肥壮、肉厚、色紫、木心小、味甜者为优。

随着中药事业的发展,巴戟天用量也随之猛增,加之本品为多年生藤本根类药材,产量较

少,近年来货源缺短,供不应求。因此在市场上出现如下伪品:

(1)羊角藤:与巴戟天为同科同属植物羊角藤MorindaumbellataL.的根及根皮。主产福

建、广东、江西、浙江、湖南等地,常称“建巴戟”。近几年市场流通很多,有些地区充代巴戟天使

用。本品之根呈圆柱形,弯曲,通常不呈连珠状,长短不等,外皮粗糙,具不规则纵皱纹,棕褐色

或*棕色,木心粗大,约占直径的60~70%,断面呈放射状,皮部较薄,几乎无肉,*棕色或淡

紫色,无臭,味甜,后涩。

(2)假巴戟:与巴戟天同属植物假巴戟MorindaShunghuaensisC.Y.ChenetM.s.Huang的根

或根皮。主产于广东、福建。本品又称“副巴戟”、“巴戟公”,调往外地充代巴戟天使用。其根

呈长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5~2cm,不呈连珠状,表面*棕色,粗糙浅裂横纹较少,

皮部偶有断裂而露出木部,皮部菲薄,松脆,内面为蓝紫色,木部发达,约占直径的80%,蓝紫

色,呈放射状,无臭,味微甜。

(3)虎刺:为茜草科植物虎刺Damnacanthusindicus(T)Gaertn.f.的根。在湖北称“恩施巴

戟”,其根在恩施地区作巴戟天药用。药材呈不规则的圆柱形或连珠状,长05~15cm,直径

05~06c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和横纹,断面皮部约占直径的2/3,*白

色,略带淡紫色,木心较细,多已除去,形成圆形孔洞。气无,味微酸。

(4)铁箍散:为木兰科植物铁箍散Schisandra propinqua(Wall.)Baill var.sinensis oliv.的

干燥茎及根。在四川称“香巴戟”或“川巴戟”,贵州称“土巴戟”,为民间用草药。具有祛风活

血,解*消肿之功效。其茎呈细长而弯曲,直径03~06c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

分枝断痕及疣状突起,横裂深者露出木心,似节状。质坚韧,断面平坦,其直径025~4cm,粉

 

第一卷543

####

白色,髓部中央有空心。气微香,味微苦、辛,嚼之发粘。

根与茎形状相似,较粗大,表面灰棕色,有横裂纹,断面皮部灰白色,有较多的红棕色小点,

木部灰棕色,近皮部有紫棕色环,髓部中央无空心。质坚,气香,味辛凉。嚼之发粘。


  (十一)山药与假山药的性状鉴别

山药,原名“薯蓣”,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宋代寇宗说:“薯蓣因唐代宗名预,

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山药之名,首见于寇宗《本草衍义》。为中医常

用的滋补药,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养肺之功效。主要用于脾虚泄泻,肾虚遗精,肺虚喘咳等症。

关于山药的品种和产地,古代本草论述颇多。但证实最先使用的山药为野生品,至宋、明

时代才有栽培品。如明《救荒本草》云:“人家园圃种者,肥大如手臂,味美,怀(河南旧怀庆府)、

孟(河南孟县)间产者入药最佳,味甘性温平无*。”即指当今河南产品最为驰名的“怀山药”。

即系全国著名的“四大怀药(山药、地*、牛膝、菊花)之一。清·《植物名实图考》云“……江西、

湖南有一种扁阔者,俗呼脚板薯,味淡……。”《漳浦县志》“有熊掌薯、姜薯、竹根薯,大要皆因形

色赋名也。”上述所云各种形状不同的山药与现时栽培参薯(脚板薯)相当。

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oppositaThunb干燥块状茎。主要为栽培品。主产河南

温县、孟县、武陟、博爱、沁阳(旧怀庆府所在地)等县,产量最大,质量最佳,故有“怀山药”之称,

我国南方亦称“淮山药”或简称“淮山”。山西太谷、介休、平遥、孝义等县产品质量亦佳;其次陕

西大荔、渭南、汉中,河北安国、保定,此外,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

等省亦产。

药用山药,由于各地栽培的品种不同,因而地下块状茎的形状、颜色、大小等都有差异。如

在河南栽培品种,就有太谷山药、铁棍山药、大白皮山药、小白皮山药及小绒毛山药等数种。但

其中以太谷山药产量最高,铁棍山药质量最好。故目前河南山药产区,均普遍栽培这两个品

种。

山药在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水分少,粉质充足,加工损耗少,产地加工,依据方法不同,分

为毛山药与光山药两种规格。

(1)毛山药:将山药挖出后,切去芦头,洗净泥砂,用竹刀或铜刀削去外皮及须根,烘干或

晒干;也有在去皮前,用清水浸泡一日,然后去皮,再以硫磺熏16小时,最后烘干或晒干。

(2)光山药:选择粗大顺直毛山药,用清水浸透,然后反复晾晒至身软如绵时,放入缸内保

持湿润,再用木板搓至条圆均匀挺直,切齐两头,晒干,再用硫磺熏一次,最后用砂纸或铜丝罗

底、铁砂窗打光即可。

在加工时切下的断头及碎断者,称“寸山药”或“山药头”,为山药中的次品。

毛山药与光山药疗效相同,为了节省工时,现国内以销售毛山药为主,光山药多供出口外

销。

性状特征:

(1)毛山药:由于加工时多用小条或形状不一的加工而成,故多呈扁圆形,弯曲不直的柱状

体。长约10~30cm,直径15~3cm。表面*白色或棕*色,有的稍带粉红色,有明显的纵沟

及未除尽栓皮的痕迹。有时表面有小疙瘩,两端不齐。质坚实,断面白色,颗粒状,粉性足,无

臭,味甘微酸。

 

第一卷544

 

####


  (2)光山药:选择条粗长,体顺直的毛山药加工而成,故呈圆柱形,均匀挺直。长10~

20cm,直径2~6cm。表面洁白色,光滑细腻,两端平齐,断面同毛山药。

规格质量:以条粗壮,质坚实,粉性足,颜色洁白者为优。过去光山药的规格按支条大小分

为:正超、副超、魁山、拣山等,即每市斤为4支、6支、8支、12支,现分1~4等。

附注:山药的来源除以正文所收的品种为主外,尚有同科同属植物参薯DioscoreaalataL.

的块茎,也作山药入药,但质量较次。主要分布西南和中南地区。

参薯,有野生的,也有栽培的。野生的多呈圆柱形或棒状,栽培品变化较大,呈扁圆球形、

掌状、姜块状、棒状或圆锥形。除去外皮,表面呈白色或淡棕色,粉质洁白,中心多有细孔隙。

断面白色、*白色或淡红色。较怀山药短促,而有趾状分歧者较多,故称“脚板薯”,四川常加工

成四方的方条块状或方形,具有棱角,中药业称之为“方山药”或称“方山”。参薯产量很大,货

源充足,目前全国药材市场有大量商品供应,一般认为质量较次。

伪品:近年来在药材市场上,发现有以下几种伪冒的假山药:

(1)木薯: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木薯ManihotesculentaCrantz的块根,多斜切成片后(亦有整

品)冒充山药出售。木薯块根含有木薯*甙,误服后因水解产生氢氰酸而中*,应引起注意。

木薯块根斜切片长3~7cm,宽15~3cm,厚03~08cm。外皮多已除去,有的残存黑褐色或棕

褐色外皮。切面乳白色,粉性,近边缘处可见形成环纹,中央部位有木心(导管群),有的有裂

隙,由木心向四周散在单个导管。味淡,嚼之有纤维感。

(2)番薯:来源为旋花科植物番薯Ipomoeabatatas(L.)Lam.的块根。俗称红薯、白薯、甘薯、

地瓜。切成类圆形片状,宽2~4cm,厚约1mm。表类白色,部分尚留有红色栓皮。切面白色,

可见浅棕色小点,边缘约3mm处可见明显的棕色环。粉质,易折断。极易吸潮变软,气微,味

甜。


  (十二)三七与混淆品及其伪品的性状鉴别

三七是贵重的中药材之一,具有止血行瘀,消肿止痛之效。本品始载于《本草纲目》列为山

草类。又名:山漆、金不换。李时珍曰:“山漆,是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

换,贵重之称也。”又说:“生广西南丹诸州番洞深山中,采根暴干。*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芨,

长者如老干地*,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此说系指今用之五加科“三七”而言。又

云:“近传一种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厚,有歧尖,茎有紫棱,夏秋开*花,蕊如

金丝,盘纽可受,而气不香,花干则吐絮如苦荬絮,根叶味甘,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甚

效。”这显然指菊科三七而言。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因其主产和集散于

广西田阳,故有“田七”或“田三七”之称。本品又盛产云南,故又称“滇三七”。又为了与菊科三

七(水三七)相区别,故又称“旱三七”。由于其叶似人参,又故名“参三七”或“人参三七”。

本品主产于云南的文山、广南、砚山、西畴、马关等县;广西的田东、田阳、靖西、睦边、隆林

等县;此外湖北、四川、贵州、江西等省亦栽培。

三七种后须3~4年才能采挖,如在秋季开花前采收称为“春七”,根肥壮饱满质佳,冬季结

籽后采挖称为“冬七”,根较松泡,质次。三七采挖后,须经产地加工,并按个头大小分档。加工

方法:将鲜品修剪后,主根(三七头子)晒至半干时经反复揉搓、发汗,再暴晒干透,即为“毛货”。

 

第一卷545

####

将毛货置于麻袋加蜡往返振荡,使主根表面呈光亮的棕黑色时即为成品。剪下芦头(根茎)叫

“剪口三七”;较大的支根晒干后称为“筋条”;较细的支根及须根称为“三七尾”、“三七须”或“绒

根”。虽仍作三七药用,但为次品。

性状特征:根呈倒圆锥形或纺锤形,长1.5~6cm,直径1~4cm。表面呈光亮的黑棕色或灰

褐色,顶端较平或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全体有继续的纵皱纹、支根痕及横向皮孔。体重,

质坚实,难折断,断面灰黑色或灰棕色,有光泽,皮部有细小的斑点(树脂道),中心木质部微显

放射状纹理(菊花心)。气微,味苦微甜。从本品的性状及其内外色泽的特征为看,故有“铜皮

铁骨”、“狮子头”之称。三七头(主根)按大小分成若干等级,如每500克约20个,称20头,每

500克约30个,称30头,依次为40头、60头、80头、100头、120头、160头、200头等;200~250

头过去称“大二外”;250~300头,称“小二外”;300以上者称“无数头”。一般认为以个大,肥

满,体重坚实,断面灰棕色,无裂隙者为佳。

混淆品:民间叫“三七”或“土三七”等名称而使用的草药较多,一般均自产自用。应注意不

能与正品三七相混淆。常见混淆品有以下两种:

(1)菊叶三七(又名水三七):来源于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segetum(Lour)Merr.的干燥根

茎,主产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喜生阴湿肥沃土壤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多有栽培。根茎

呈拳形或团块状。长3~6cm,直径33cm左右,表面灰棕色或灰*色(鲜品带紫红色),全体有

瘤状突起及断续弧状沟纹,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部有细根或细根断痕。质坚实,不易折

断。断面灰*色(鲜品白色),显菊花心。气微,味甘淡,后微苦。效用:止血行瘀,治吐血、衄

血、跌打损伤、瘀血不行。

(2)景天三七(又名土三七):来源于景天科植物景天三七SedumaizoonL.的根或全草入

药,主产江苏、浙江等地,我国北方多有分布。野生在山坡岩石间或阴湿墙缝中。全草之茎青

绿色,折断面中空。叶皱缩,上下表面均为灰绿色。根呈块状、肉质,支根圆柱形或略带圆锥

形,表面暗褐色,呈裂隙状,干燥后质松。气微,味微涩。

伪品:由于三七生长年限较长,价格较贵,因此市场出现以下伪品。

伪制品1:莪术加工伪制。系由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zedoariaRosc.或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S.C.LeeetC.F.Liang的干燥根茎经雕刻伪制而成。形似三七,表面光滑呈灰褐色,

周围有雕刻的瘤状突起或横向皮孔样疤痕,并可见有刀刮痕,质坚实,体重,断面浅棕色,或带*

绿色角质样,有浅棕色内皮层环纹,并散有深棕色点状筋脉。微具姜辛气,味微苦辛。

伪制品2:系采用楝科植物苦楝树叶和冬青科熊胆木等植物的叶加水煎煮,取煎液加入大戟

科木薯粉中混匀,经精心搓捏制成。伪品呈圆锥形,无栓,上端中心处有一伪造的假茎基,周围有

4~6个伪造瘤状突起,无纵皱及支根痕,中部以下刻有横向假皮孔,下端有的有分支。体重,质坚

实,断面灰绿色或棕*色。近边缘部呈角质样。中心部呈颗粒状。气无,味苦,嚼之粘牙。

伪制品3:藤三七块茎(又名:藤子三七、落葵薯):来源于落葵科植物藤三七Boussingaultia

gracilisMirrsvar.PseudobaselloidesBailey的干燥块茎,经加工略煮后伪充三七出售。藤三七原为

云南思茅地区的民间草药,药用部位为其藤上叶腋处生长的瘤块状珠芽,不用块茎。其珠芽具

有滋补,强壮腰膝,消肿散瘀的作用。主治腰膝痹痛,跌打损伤,骨折等症。

伪品其块茎呈不规则纺锤形或类圆柱形,有的稍扁略弯。长3~8cm,直径1~3cm。全体

有多数呈瘤状突起的芽及折断后的圆形疤痕。表面灰褐色,有弯曲的纵皱及少数的残留须根。

 

第一卷546

 

####

体较重,质坚脆,断面类白色,颗粒状,或呈*棕色角质状。气微,味微甜,嚼之有粘滑感。此与

正品三七显然不同,不应作三七入药。


  (十三)性状类似品的中药鉴别

(1)苦杏仁与桃仁

品 名苦
  杏
  仁桃
  仁

 

 

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armeniacaL.var.ansu

Maxim.西伯利亚杏P.sibiricaL.东北杏P.

mandshurica(Maxim.)Koehne或杏Prunusarme

niacaL.味苦的干燥成熟种子。

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persica(L)Batsch或山

桃Prunusdavidiana(Carrv.)Franch的干燥成熟

种子。

 

呈心脏形,稍扁,底部及边缘较厚,顶端略尖,

外皮*棕色,种仁油性较桃仁为小,嗅特殊,味

苦。

呈扁平卵圆形,顶端尖,底部钝圆偏斜,中间隆

起,周边薄,外皮浅*棕色,种仁油性,较苦杏

仁为大,味微苦。

降气止咳,化痰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

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痞

块,跌仆损伤,肠燥便秘。

(2)*精与玉竹

品 名*
  
  精玉
  
  竹

为百合科植物*精PolygonatumsibiricumRed.

干燥根茎。

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

(Mill.)Druce干燥根茎。

 

 

 

本品即“鸡头*精”。呈不规则圆锥形,头粗尾

细,状如鸡头,地上茎痕呈圆盘状,形似鸡眼。

表面*白色至*棕色,半透明,全体有明显波

状环节,须根痕呈点状突起,断面淡棕色,角质

样,可见多数筋脉小点(维管束)。气微,味微

甜,嚼之发粘。

呈圆柱形,略弯曲而稍扁,表面淡*色至*棕

色,环节明显而隆起,根茎一端有时具芽,并有

圆形茎痕,半透明,断面*白色,角质样,颗粒

状,隐约可见筋脉点(维管束)。气微,味微甜,

略带粘性。

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虚弱,

体乏无力,肺燥咳嗽,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

嗽,咽干渴,内热消渴。

 

第一卷547

####

(3)香加皮与地骨皮

品 名香
  加
  皮地
  骨
  皮

为萝摩科植物杠柳PeriplocasepiumBge.干燥根

皮。

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chinenseMill或宁夏枸

杞LyciumbarbarumL.的干燥根皮。

 

 

香加皮,又称“北五加皮”。呈细长圆筒形,外

表面灰棕色,表皮粗糙,内表面淡*色,较光

滑,有细纵纹,质轻。断面*白色,有浓厚香

气,味苦刺舌。本品有*。

呈卷筒状,或不规则碎片,外表面灰*色至棕

*色,粗糙,有纵裂纹,易成碎片剥落,内表面

*白色。气微,味微甜,而后苦,常以“糟皮白

里无香气”来形容地骨皮的特征。

祛风湿,强筋骨。用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

气短,下肢浮肿。本品有*,服用不宜过量。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

汗,肺热咳嗽,咳血,衄血,内热消渴。

(4)玫瑰花与月季花

品 名玫
  瑰
  花月
  季
  花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玫瑰RosarugosaThunb的干燥花

蕾。

为蔷薇科植物月季RosachinensisJacg.的干燥

花。

 

略呈半圆球形或不规则团状,花瓣密集,呈覆

瓦状排列,紫红色鲜艳,雄蕊多数,*褐色,花

托半圆球形,花萼5,披针形,*绿色。气芳香

浓郁,味甘微苦。

月季花性状与玫瑰花相似,但花瓣较长,花托

倒卵形,香气淡,味淡微苦。

行气解郁,和血,止痛。用于肝胃气痛,食少呕

恶,月经不调,跌仆伤痛。

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痛经。

(5)槐花与扁豆花

品 名槐
  
   花扁
  豆
  花

来源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japonicaL.的干燥花。为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lablabL.的干燥花。

 第一卷548

 

####

品 名槐
  
   花扁
  豆
  花

 

 

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

*绿色,先端5浅裂,花瓣5片,*白色,1片较

大,近圆形,先端微凹,其余4片长圆形,中间

可见须状花蕊,无臭,味微苦。

扁豆花与槐花类似,但花朵较大,呈扁平形,花

萼灰绿色,被柔毛,气微香,味淡微酸。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

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健脾和胃,清暑化湿。用于脾胃不和,呕吐泄

泻。

(6)女贞子与鸦胆子

品 名女
  贞
  子鸦
  胆
  子

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LucidumAir.的干

燥成熟果实。

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javanica(L.)Merr.

的干燥成熟果实。

 

 

 

呈卵形、椭圆形或肾形,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

皱缩不平,基部有果柄痕或短果柄,体轻。外

果皮薄,松泡,易剥落,破开后种子多为1粒,

肾形,外面紫黑色,内面灰白色,含油似蜡质。

无臭,味甘而微苦涩。

呈卵形,外表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网状皱纹,网

眼呈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棱线,基部有果柄

痕,果壳质硬而脆,种子卵形,类白色,富油性,

无臭,味极苦。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头目眩晕,耳鸣,腰

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清热解*,截疟,止痢,腐蚀赘疣。用于痢疾,

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7)生蒲*与松花粉

品 名生
  蒲
  *松
  花
  粉

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angustifolisL.东

方香蒲Typhaorientalis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

花粉。

为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Carr.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

花粉。

 

第一卷549

####

品 名生
  蒲
  *松
  花
  粉

 

呈鲜*色细粉,质轻松,遇风易飞扬,手捻之有

滑感,并粘手。用放大镜观察,花粉粒类圆形,

气微,味淡。

呈淡*色细粉,体较生蒲*稍重,质极光滑,自

容器内倒出似流水状。无臭,味淡,尝之有异

香。用放大镜观察,花粉为椭圆形。

 

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

漏,外伤出血,闭经,痛经,脘腹刺痛,血淋涩

痛。

燥湿收敛止血。用于湿疹,*水疮,皮肤糜烂,

脓水淋漓,外伤出血,尿布性皮炎。

(8)天仙子与地肤子、菟丝子

品 名天 仙 子地 肤 子菟 丝 子

 

为茄科植物天仙子Hyoscyamus

nigerL.的干燥种子。

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scopar

ia(L.)Schrad的干燥成熟果

实。

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Lam.的干燥成熟种

子。

 

 

 

 

呈肾形或卵圆形,两面略扁,

直径约1mm,表面灰*色或*

棕色,有细密隆起小麻点,气

微弱,味微辛。

呈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约1

~3mm。外被宿萼花被,表面

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

小翅五枚。背面中心有微突

起的点状果梗及放射状脉纹5

~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

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黑

色,气微,味微苦。

呈球形,细小,直径约1~

15mm。表面灰棕色或*棕

色,具细密网状皱纹,一端有

微凹的线形种脐。质坚硬,不

易以指甲压碎。水煮破裂有

卷曲状白色胚根吐出。气微,

味淡。

 

 

 

镇痉安神,止痛止泻。用于胃

肠痉挛,腹泻,脱肛,牙痛,哮

喘,癔病癫狂,捣碎外敷治痈

肿恶疮。本品有*。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

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

疹,皮肤瘙痒。

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

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

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

软,目眩耳鸣,肾虚胎漏,胎动

不安,脾肾虚泻。

 第一卷550

 

####

(9)关龙胆片与坚龙胆片、小秦艽片

品 名关 龙 胆 片坚 龙 胆 片小 秦 艽 片

 

 

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

anamanshuricaKitag.龙胆G.

scabraBge三花龙胆G.triflora

Pa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为龙胆科植物坚龙胆Gentiana

regescensFranch的干燥根及根

茎。

为龙胆科植物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Fisch.的干燥根。

 

表面呈*棕色,切面淡*棕

色,中心有数个筋脉小点呈环

状排列(维管束)。气微,味极

苦。

表面呈红棕色,角质,切面木

质部导管均匀分布;呈*色木

心状,易与皮部分离。气微,

味极苦。

表面呈*棕色或灰*色,断面

显油润,近皮部*色,中心土

*色。质地疏松。气特殊,味

苦微涩。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

热*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

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同关龙胆片。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

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

疼痛,小儿疳疾发热。

(10)山药片与天花粉片

品 名山
  药
  片天 花 粉 片

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oppositaThunb.的

干燥根茎。

为葫芦科植物栝搂TrichosantheskirilowiiMacim

或日本栝搂T.japonicaRegel的干燥根。

 

 

呈圆形或类圆形片、斜片,表皮白色或淡*色,

切面洁白色,可见发亮的小点。粉性足。无

臭,味淡,微酸。

呈类圆形或半圆形片,表皮*白色,切面白色,

可见*色导管孔小点,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

面可见*色条纹状导管,富粉性。无臭,味微

苦。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

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虚

热消渴。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

咳,内热消渴,疮疡肿*。

 

第一卷551

####

(11)粉萆片与土茯苓片

品 名粉
  萆
  
  片土 茯 苓 片

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hypoglauca

Palibin的干燥根茎。

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glabraRoxb.的

干燥根茎。

 

 

 

为不规则薄片,边缘不整齐,外皮黑棕色,切面

*白色,平坦细腻,有粉性,具不规则*色筋脉

花纹(维管束),对光视之,极为明显,质松脆,

略有弹性,水湿后不产生粘性。气微,味微苦

辛。

略呈长圆形,边缘不整齐,外皮*棕色,切面淡

棕色,稍粗糙,显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

小亮点,质略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水湿后有

粘滑感。无臭,味微甘、涩。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

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除湿,解*,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

痈肿,瘰疬,疥癣,梅*及汞中*所致的肢体拘

挛,筋骨疼痛。

(12)当归片与独活片

品 名当
  归
  片独
  活
  片

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

为伞形科植物重齿当归AngelicapubescensMax

im.f.biserratashanetYuan的干燥根。

 

 

呈类圆形薄片,表皮*棕色,皱缩不平,切面*

白色至淡*棕色,有裂隙及多数棕色小点(分

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棕,有浓郁的

香气,味甘、辛。

呈类圆形薄片,表皮灰褐色至灰棕色,皱缩不

平,切面皮部灰白色,木部灰*色,有多数散在

棕色小点(分泌腔),形成层环棕色。气辛香而

较浊,味苦辛,麻舌。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面

*,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

肠燥便秘,风湿痹痛,痈疽疮疡。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

痛。

 

第一卷552

 

####

(13)生地*片与玄参片

品 名生 地 * 片玄
  参
  片

为玄参科植物地*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

的干燥块根。

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

 

 

呈不规则厚片,边缘不整齐,表皮灰黑色,切面

黑紫色或棕黑色,油润,光泽。气微,味微苦、

甜。

呈不规则片状,较生地*片为薄,边缘皱缩,表

皮灰褐色,切面乌黑色,微有光泽,油润,质软,

有时显裂隙。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甜。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阴虚内

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

疹。

凉血滋阴,泻火解*。用于热病伤津。舌绛烦

渴,瘟*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咽痛,瘰

疬,痈疮肿*。

(14)制川乌片与制草乌片

品 名
  
  制 川 乌 片
  
  制 草 乌 片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

干燥母根。

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Kuse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

 

 

呈类圆形片状,表皮黑褐色,切面灰黑色,平

坦,外层可见多角形形成层环,角质,边缘较整

齐,质脆,无臭,味淡,微有麻舌感。

呈不规则圆形或近三角形片,表皮灰黑色,外

层有灰白色多角形形成层环及点状维管束,并

有裂隙,边缘皱缩或弯曲,质脆。无臭,味微辛

辣,稍有麻舌感。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

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

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中风瘫痪。麻木拘

挛。


  (十四)对道地药材的含义及内容的研究

中药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人民赖以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中

 

第一卷553

####

医中药是一个理论体系,有着不可分离的唇齿相依的关系。中医在临床诊断和立法中,既是侦

察员,又是指挥员;中药则是克病治病的有力武器,二者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形成战胜疾病的有

机整体。如果药材质量低劣或乱用伪冒药品,即使医生辨证求因再精湛,选方遣药再准确,也

难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甚至贻误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历代医家对药材质量都非

常重视。因此,在处方药名上常冠以不同的质量要求的字样。如杭白芍、广藿香、辽细辛、怀山

药、细木通、紫丹参、绵*芪、绿萼梅、明天麻等。目的是:要求使用真、优品种———“道地药材”,

以期达到质优效宏,迅速解决患者疾苦。

建国后,在*的中医中药*策的指引下,中医药事业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中药用量日益

猛增,致使某些品种供不应求,出现暂时短缺的现象,对此,药材主管部门进行及时调整,各地

药材公司互相调济余缺,一般短时期是可以解决的。但近年来,有些药材在质量方面出现下降

情况,也有少数药材相继出现伪冒品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还是中药人员业务

素质较差,对药材的真伪优劣鉴别技术掌握欠佳;也有由于药农不按季节采收或合理加工,此

外,炮制不当,储藏不善,均可导致药材质量低劣(本文重点谈原料药材)。

金氏多次听到药材经营部门的个别人说:“现在把药方抓全就不错了,还讲什么道地药材,

这纯粹是老一套。”金氏认为此言差矣!这种不求进取,安于现状,对人民不负责任的思想是错

误的。当前某些人置《中国药典》于不顾,对道地药材不了解,根本没有一个药用标准和质量概

念。如果再不提倡或熟悉道地药材的质量和特点,这门传统经验技术就有失传的可能,中医治

疗效果就会日趋下降,也无从谈起中医中药的特色和优势,相应地也影响了祖国医药的固有声

誉。因此,了解“道地药材”其意义深远。现仅就“道地药材”的特点和形成条件谈谈看法。

1道地药材的品种产地与喜生环境

“道地药材”,是指名优正品而又生长在适宜条件和特定产区的药材而言。因其产品质量

优良,功效显著,故被全国医药界同仁所公认。所谓“正品”首先与生物“种”有直接关系。它是

形成道地药材的重要内在因素,这一点决不可忽视。如果生物“种”不同,即使有同样的生长条

件,也永远成不了“道地药材”;但是道地药材的生长与自然条件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即使生

物“种”相同,没有适宜生长条件,其产品质量也会低劣。原因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

气候地势十分复杂,从北部寒冷的黑龙江到南部的四季长青的海南岛,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

部的沿海平原及大小岛屿,都盛产药材,所以我国有世界伟大药库之称,是名不虚传的。但由

于中药材品种繁多,且大多是植、动物之类,尤以植物居多,其生长无不与气候、土壤、阳光、水

分、环境、栽培技术及产地加工有关。一个道地药材的形成,并不是某一时期,某一个人命名

的,它是我国历代医家从用药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如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

序录中就强调“土地所出”,即指出道地药材的重要意义。其后,到宋代,陶弘景亦云:“江东以

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也指出产地的重要性。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

李时珍,根据自己对实物的调查,结合用药经验,对某些优质药材论述更加具体。如地*,他

说:“今人惟怀庆为上”。怀庆,即现在河南省的沁阳县,其毗邻的孟县、温县一带均为地*主产

区,具有悠久历史,产品质量优良,被誉为“四大怀药”(地*、山药、牛膝、菊花)之一,一向被国

内外称为“道地药材”。又如麦门冬,他说:“浙中来者甚良。”今用之麦门冬,其主流品种分为两

大类,一是杭麦冬,主产浙江慈溪、余姚等地;一是川麦冬,主产四川绵阳、三台等地,但以杭麦

冬质量为优,其特点:块根肥壮盈寸,味甜质柔,向为上品,被誉为“浙八味”(麦门冬、杭白芍、杭

 

第一卷554

 

####

白芷、白术、延胡索、浙贝母、山茱萸、玄参)之一。再如五味子,他说:“五味子今有南北之分,南

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现用五味子,仍分南北两类,南五味子(华

中五味子)肉薄,干燥不油润,酸味较差,质次;北五味子(又称辽五味子)肉厚、油润、质柔、味酸

较重,质优。后者为东北特产药材之一,并为医药学家视为佳品。由此可知,“道地药材”是历

代医家公认的。

药材,不仅不同产区其质量有所不同,即使同一产区,不同县分的产品,其质量亦有所差

异。如枸杞子,以往主要分为宁夏枸杞与津枸杞两类。宁夏枸杞主产宁夏的中宁、中卫;津枸

杞(又称血杞),主产天津效区的杨柳青、静海及河北大城等地(现产量甚少),其它如甘肃、内蒙

古、*等地亦有少量出产。近年来,河北省涿鹿县产量甚丰,为北方枸杞,但以宁夏产品质量

为优。其性状特点:果实呈长卵形,或类纺锤形,色红,肉厚,质柔润,籽少,味甜,为枸杞中隽

品。过去规格分为贡果面、贡果王、超王、枣王等,畅销国内并出口;河北涿鹿产品均呈纺锤形,

一般个较大,但肉薄,瘪瘦,籽多,甜度差,略带苦味,质量较差。枸杞生长习性是:喜生沙质土

壤和排水良好的地方,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怕低洼积水,所以宁夏中宁地区的气候,土壤最

适枸杞的生长。又如麦门冬,向以浙江宁波专区的慈溪、余姚产品为著名,素有“杭麦冬”之称。

因麦门冬喜生阴湿和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中,在慈溪、余姚等地,离海边较近,土地湿润,

略带碱性,夜间土地回潮,最适宜麦冬生长。所以这一地区麦门冬产品质量最佳。再者,杭麦

冬栽植后四年收获,川麦冬栽植后二年收获。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和年限不同,其性状迥然

不同。杭麦冬为纺锤形,一般较川麦冬肥大,表*白色,显油润,新品质柔软,中间中心(中柱)

质硬,气微香,味微甜。过去规格分为提青、正青、副青等,主销各大城市及出口;川麦冬较瘦

小,表乳白色,气味较淡。此外,大麦冬(阔叶麦冬)近年来亦有栽培(原为野生),在药材市场上

经常出现,其性状特征:多呈圆柱形,通常较麦门冬为大,表土*色,有多数纵沟纹,干后质硬,

中间木心较细小,气微弱,味淡。此种麦门冬品质如何,尚待鉴定。再如当归,主产甘肃武都专

区的岷县、宕县、武都、文县、漳县及天水专区的西和、两当等县,其次,云南、陕西、四川等地亦

有少量出产,但以甘肃产量大,质量亦佳,行销全国并出口。虽然武都专区一些县均有栽培当

归的历史,但由于各县的气候、土壤、光照、水分等有所不同,其产品质量仍有区别。因当归喜

生气候凉爽、土壤肥沃的山地,按武都专区的地势来讲,位于甘肃南部岷山山脉东支,山后面沿

洮河流域的岷县、宕县等县多为黑钙土,腐质肥沃,土层深厚,全年最高气温为23℃,适合当归

生长,尤其岷县的南川、梅川、西寨等乡,当地药农具有栽培当归的丰富经验,故岷县产品质量

最优。其性状特征是:主根肥大而长,支根少而粗壮,内外质地油润,气清香,确为当归中的佳

品;山前面沿白龙江流域的武都、文县、漳县一带,土层较薄,腐质土少,气温较高,所产当归一

般是主根较短,支根多而细,油性较差。故有“前山腿子,后山王”之说。当归规格过去分为葫

首归、10支王、15支王、原来头、筐王归、常行归等。凡高档当归,多取岷县产品加工,主销大城

市及出口。

2道地药材的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

道地药材不仅靠产地的自然条件,而且也与药材的生长年限、栽培技术、采收季节和产地

加工有着密切关系。如白芍其主流品种分为杭芍(主产浙江东阳、盘安)、川芍(主产四川中江、

渠县)、亳芍(主产安徽亳县、涡阳)三类。其中以杭芍质量为优,亳芍产量最大。从这三类白芍

的生长年限、栽培技术与产地加工,确有区别。杭芍栽培后至少需四年采收,川芍、亳芍多在栽

 

第一卷555

####

后三年采收。杭芍栽培后,除第一年外,每年开穴修根一次(摘除小根,仅留粗壮的5~10根),

集中养分,促使根条肥大,杭芍、亳芍每年在清明节左右,花蕾形成时,即需摘去,可提高产量,

但四川习惯不摘蕾。在产地加工方面:杭芍起土后,先用沙土刮去外皮(故表面棕红色),再放

水中煮透,然后每支捆在竹片上晒干,以防弯曲;川芍则先刮去外皮,立即放在“种子水”(即白

芍须根捣碎,加入玉米粉、豌豆粉混合液)中浸泡(保持色泽鲜艳,质坚明亮)再行煮透;亳芍先

煮透,后刮皮。由于上述白芍的栽培技术、生长年限和产地加工方法不同,故杭芍根条粗大,挺

直,表棕红色;川芍较细短,表粉白色,质坚,明亮;亳芍类似川芍表显粗糙。

关于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方面,古人非常重视,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阴干暴

干,采治时月”的记载,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论述更详。他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

不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以时采收,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这阐

明了药材采收加工的重要意义。经近代科学证明,这种论断十分正确。凡各种植物都有它的

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必须在它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才为适宜。如不适时采收,肯定降

低质量,影响疗效,即使是道地药材,也会变成次劣药品,甚至无药用价值。为此,我们对每一

种药材在采收加工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如知母,主产北方各省,其中以河北产量大,质优,尤其

保定地区易县产品根茎肥大,质坚,色白,柔润嚼之发粘,向为上品,故有“西陵知母”之称。本

品采收季节应在春、秋季采集生长三年以上的根茎,尤以深秋产品质量最好。但近年来,药农

不分季节,生长年限,乱采乱挖,造成知母根茎瘦小,有皮无肉(毛知母),岂有疗效?又如甘草

含甘草甜素,开花前含10%,盛开降至4.5%。再如麻*生物碱,春季采取含量低,秋季采取含

量最高。在产地加工方面:如土茯苓、萆、乌药均属坚硬的根类药材,干后实难浸透切片,故

多年来采取产地趁鲜机制加工,切成菲薄饮片,颜色鲜艳,外形美观,便于煎出有效成分。现在

这三种药材的产地加工均为砍片,厚度比《中国药典》规定厚约1~3倍。本来很好的道地药材

在加工环节上降低了质量。

关于产地和加工,不仅道地药材(指贵重稀有品种和常用大宗品种)须加注意,即使一般普

通草药也须讲究产地和采收加工。如金银花藤(忍冬藤),应以山东、河南产者为正品,还需秋

后采收为宜。其性状:茎枝直径约在1.5~6mm。表为棕红色光滑,尖部为灰绿色略被茸毛,中

空。但近年来,大多采用南方野生金银藤,其藤茎粗细不一,最粗的如手指,已木质化,表皮多

已脱落。再如桑叶,应采收深秋或经霜老叶,性状特征应为表面*绿色或棕*色,叶脉突出,质

厚而脆,抓之有刺手感。而现用的桑叶全为绿色,不符合药用要求。

3引种道地药材应注意质量

道地药材有栽培也有野生,近年来,由于药用量增加,某些药材主产区的产量不能满足需

要,采取引种或变野生为家种的方式,这是扩大药源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道地药材的产区不

是一成不变的,但要注意凡引种的品种,必须是正品,也应注意到引种地区的气候、土壤、阳光、

湿度等,必须考虑与道地药材的原产地相接近,才能种出符合药用要求的药材。不能只顾经济

收入,一哄而起,不考虑自然条件,无计划的盲目引种,造成产品质量低劣,影响治疗效果。如

*芪,其主流品种(膜荚*芪与蒙古*芪),主产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内蒙古的武川、兴

和、锡盟及哲盟的西部,黑龙江、吉林等地,各地产品各有不同特点,但按栽培*芪,当首推山西

浑源、应县,其种植*芪历史迄今已有300多年,*芪喜生干燥向阳山坡,土层深厚的沙质土壤

中。山西浑源、应县的地势、土壤最适宜*芪生长,一般为半野生半家种的栽培方法,但需种植

 

第一卷556

 

####

后5~6年采挖。按*芪的产量和质量该地区均居于全国首位。其根性状:圆柱形,头粗尾细,

支根多已剪去,一般长约50~90cm,直径2~35cm。质地绵韧,纤维性强,显粉性,味微甜,嚼

之有豆腥味为其特征,凡高档*芪,如冲正芪、炮台芪、红蓝芪等出口规格,多采取该地产品加

工。近年来,由于*芪货源一时紧缺,某些地区进行引种,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生长期短,其

药材性状有较大差异。一般长约50cm,直径最粗约1cm。主根短,支根多,质坚如木棍,粉性极

少,味较淡,质次劣。

综上所述,道地药材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如果某一环节失误,都会造成药材质量次劣,甚至

没有药用价值。因此,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今天,对道地药材的知识应进一步学习和

掌握。

金氏认真地进行了历史考证,凭几十年丰富的实践经验,本着科学的态度,以大量事实对

“道地药材”进行了全面的、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重点提出“道地药材”在临床上的价值,阐述

了“道地药材”的定义、性质、特点及其与一般药材的区别。并详细分析了影响“道地药材”质量

的种种原因。对“道地药材”的研究颇有独见之处。


  (十五)浅谈药材的产地加工与改进建议

植物类药材在采收后,除部分品种如石斛、生地、芦根、茅根等鲜用外,大多数都须在产地

立即进行初步加工,如去芦、去须、去皮、洗刷、揉搓、切片、切段、晾晒等,以便及时排除水分,使

其充分干燥,防止霉烂变质,既利于调运和贮存,又便于药厂的切制、炮制和粉碎。因此,药材

的产地加工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多数药材经产地初步加工处理后,还须经中药饮片厂根据不同医疗需要,采取不同炮制方

法,进一步深加工,如挑拣整理、洗漂切片、蒸炒炙煅等,才能符合药用要求。另有部分药材习

惯上通过产地切制后,不需经中药饮片厂加工,由药材批发部门直接批售给中药零售单位(包

括中药店、医疗单位中药房)和制药厂,进行调配处方或配制成药。所以,这些产地加工品种,

应属中药炮制范畴。这些品种,多为根或根茎和木质藤本及坚硬的果实类药材,由于干燥后,

质地坚硬,块形较大,难以浸透切片,如萆、土茯苓、乌药、鸡血藤、附子、茯苓等。为此,自40

年代初将其逐渐改为产地趁鲜切片。这样,在加工上既可省时省工,又避免久泡致有效成分流

失,可说是一举两得。以往这些品种的产地加工饮片,由于按季节采收,应用鲜品切制,加之加

工精细,故形、色、气、味俱佳,提高了药品质量,促进了临床效果,颇受医药同行的欢迎。但近

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如未按季节采收,原药材质量低劣,或未能按正确的加工要求进行操

作,使产地加工饮片大多较前粗糙,片形改变,厚度增加,而运往各地后,又不能进行再加工,所

以大都原来原卖,致使品质下降;另外,有的原药材质量很好,却因加工不当,造成品质下降,这

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现将这些药材的部分品种产地加工饮片,重点从性状上作一简要分

析,借以提出改进建议。

1萆:在商品中分为粉萆与绵萆两种,《中国药典》1985年版(以下简称药典)作为

两种药材收载。实际上,在临床用药和中药店(房)调配处方中,均同等入药,没有粉、绵之分。

习惯上认为粉萆品质好。

粉萆: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lauca Polibin的干燥根茎。秋、冬两季采

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药典规定,片厚约0.5mm。边缘不整齐,有的有黑棕色或灰

 

第一卷557

####

棕色外皮,切面*白色或淡灰棕色,平坦、细腻,有粉性、质松,略有弹性,有不规则的*色筋脉

花纹(维管束),对光视之,极为明显。今用之产地加工饮片,厚约2.5mm左右(比药典规定的

厚约4倍),片面粗糙,薄厚不一,切面特征均不明显。

绵萆:为薯蓣科植物绵萆D.septernlobaThung.或福州萆D.futschauensisUline干燥

根茎。秋冬两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药典规定片厚2~5mm。福州萆的切片,

质较绵萆坚硬,有粉性。本品药典规定片厚2~5mm,确实幅度过大,饮片过厚,不易煎出有

效成分。建议规定改为1~1.5mm为宜。

2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glabraRoxb.的干燥根茎。夏、秋两季采挖,除去

须根,洗净,趁鲜切成薄片,干燥。药典规定厚1~5mm,边缘不整齐。今用之产地切片薄厚不

一,一般厚约2~3mm。药典规定1~5mm,幅度过大,且5mm的厚度过厚。根据以往的饮片和

本品的坚硬程度,应定为0.5~1mm为宜。

3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strychnifolia(Sieb.etZucc)Vill,的干燥块根。全年均可采

挖,除去细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过去本品产地加工切片,多采用乌药的嫩根,呈两端尖,

纺锤形(俗称“乌药瓜”),鲜时刮去外皮,再用切药机切成饮片,片状圆形,菲薄如纸。药典规定

“质老,不呈纺锤状的直根,不可供药用。”今用之产地加工饮片,均为“砍片”,多采用乌药老根

切制而成,片形长斜不一,切面粗糙,*棕色,射线、年轮均不明显,香气淡。药典规定片厚不得

超过0.2~2mm(幅度过大),但今用之产地加工饮片,一般约为3mm以上。本品为灌木类树根

药材,质地非常坚硬,如此厚的饮片,不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建议今后加工须采用嫩质乌药,厚

度应改为不超过0.2~0.5mm为宜。

4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bussuberectusDunn.的干燥藤茎。本品以往均以整品

运往各地,自行浸润切片,片形非常讲究。一般切成斜片,厚约0.3~0.5mm,切面红棕色布满

细密导管孔,具黑棕色树脂状分泌物,与木部相间排列呈3~8个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

方,似鸟眼,故有“凤眼鸡血藤”之称。自60年代,逐渐改为产地加工切片。药典规定片厚0.3

~1mm。但近年来,本品产地加工切片过于粗糙,片厚竟达20~30mm,基本不成片状,形成坚

硬的藤木段。这种不按药用要求操作,即使优质原料药材,由于产地加工不当也会造成低效的

劣质产品。

5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子根加工品。本品在采挖后24小

时内必须放入胆巴水溶液中浸渍,以防腐烂,再经浸泡、切制、熏蒸等方法处理,制成各种规格

的附片,才可供药用。以往产地加工规格很多如白附片、黑顺片、熟片、*片、刨片、漂片、柳叶

片等。解放后经药材主管部门规定,只加工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三种规格。其中盐附子系

选用大个泥附子(生附子,又称“超雄”),经过胆巴、食盐水反复浸泡,晾晒后运往各地,再行浸

漂去*切片。其余黑顺片、白附片均在产地浸漂去*,蒸或煮后切片,运往各地,再行浸漂去*

切片。其余黑顺片、白附片均在产地浸漂去*,蒸或煮后切片,运往各地直接入药,不另加工。

今用之附子基本上是这两种规格,盐附子用量甚少。药典规定,黑顺片厚0.2~0.5mm,白附片

厚0.3mm。这两种切片经蒸煮干燥后,质地非常坚硬,呈半透明状,断面角质样,按一般煎药时

间很难充分煎出有效成分。建议两种产地切片均不得超过0.2mm为宜。

6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ia cocs (Schw.)Wolf的干燥菌核。茯苓有野生也有栽

培,商品药材以栽培为主。栽培品主产安徽、湖北、河南毗邻的大别山区;近年来,广西、湖南、

 

第一卷558

 

####

福建产量甚丰;云南等地多野生。本品多在7~9月采挖,以立秋后采者质量为优。采挖后,除

堆置反复发汗,阴干,做为皮苓(又称个苓)外,多数将鲜茯苓根据不同部位,切制成不同药用部

分或规格,运往各地,不另加工,直接入药。茯苓过去传统的加工规格很多,现已简化。当前保

留的规格有:白苓片(包括天字片、地字片)、白苓块(包括大方苓、小方苓)、茯苓糕、茯神块、赤

苓块、赤碎苓等。其中除白苓片外,其余均为正方形和扁方形坚硬块状,大小不等,最大的每块

可重达15克。茯苓是一种干燥菌核集结物,质地异常坚硬,如此的传统产地加工切制品,据实

践证明,水煎30分钟,破开后,内部仍呈白色硬块。这种切制品多年来一直沿用,不仅影响有

效成分溶出,而且造成药材的大量浪费。建议茯苓产地加工规格应改进,以多生产不同药用部

分的片状规格为宜。

关于产地加工的饮片,类似上述情况还有多种,如苦参、川佛手、狼*、*药子、红药子、白

药子、片姜*、葛根等。为了提高中药质量,充分发挥药物的应有作用,确保临床疗效,金氏建

议有关中药主管部门和药材收购部门,针对药材的产地加工这一薄弱环节,应给予足够重视,

无论传统或是当前的加工方法,凡属不合理的,都应改进,尽量使之符合医疗要求。


  (十六)术类药材品种在北京地区应用的历史

术类药材在50年代以前,北京地区应用的情况是:分为白术、苍术、冬术和於术四类。在

处方中分别入药。由于这些品种,从历史源流、植物来源、药材性状、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等有

别,所以,在功效上也各有差异。故中医根据治疗需要,在临床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

“术”为传统常用药物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书仅载“术”,不分白术和苍

术;至梁代,陶弘景才提及术有白术和赤术(即苍术)两种;宋代,寇宗在《本草衍义》中,则明

确指出,术有苍术和白术之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此两种列为两条分述。其后,

历代医药学家均认为:二者虽属同类,而功用有所异同。二药相比,均有燥湿健脾作用,但白术

性较温和,又能补气,固表止汗,安胎;而巷术性较辛烈,燥湿作用较白术为强,且可散邪发汗。

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如因脾虚欠运所致的湿证多用白术;若因湿盛困脾引起实证,多用苍术。

随着历史的发展,医药学家在药物方面,不断发现新品种和新用途,在白术和苍术应用的基础

上,后世又补充了冬术和於术。现将上述几种术类药材,根据北京地区以往使用情况分别简述

于后,以供参考。

1白术和冬术

(1)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的干燥根茎,均为栽培。主产浙

江东阳、盘安、新昌、嵊县,其毗邻的仙居、天台、奉化也有少数出产,统称“浙白术”(为著名的

“浙八味”之一)。此外,湖南平江、衡阳,江西铜鼓、修水以及湖北、安徽等地亦产(近年来有几

个省、市引种),但仍以浙江产品质量为优。

白术从育苗移栽到收获需三年时间,在初冬季节采收,出土后,除去泥沙、须根,置于炕灶

上进行烘干,故又称“烘术”。白术过去曾以根茎大小分有多种规格,如太峰贡、峰贡王、峰贡术

和顶贡术等(现分1~3等)。在质量方面以个形壮满,底部两侧膨大似如意(俗称“云头”),质

坚体重断面少裂,香气浓为佳。

(2)冬术:此药应用的历史不久,首见于清·《得配本草》称“冬白术”。本品即为白术采收

后选择较大根茎进行晒干的,所以又称“生晒术”或“晒冬术”。该品以质地柔润,断面红*色,

 

第一卷559

####

香气浓郁为其特征。以往多采取奉化白术进行加工,该地因土壤关系,其产品质嫩筋少向为佳

品。冬术,主销江南各大城市及出口,北京地区一向用量不多。

2南苍术与北苍术

苍术,因品种产地不同,有南、北之分。在植物来源方面:南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

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的干燥根茎;北苍术为菊科植物北苍术Atractyodeschinensis

(DC.)Koidz的干燥根茎。二者均为野生,在北京地区同等入药。两种苍术从产地、产地加工

和性状特征各有殊异,其品质亦有优劣之别。

(1)南苍术:古人认为,以茅山(今江苏句容县境)产者质量为佳,故习称“茅苍术”。但产量

甚微,实际上沿长江流域多数地区均产,品质基本相同,故今统称“南苍术”。

南苍术的产地加工,是以火燎方法除去须根,不去外皮,故表面呈棕黑色,有时带焦头。断

面*白色,有多数红色油室点(俗称“朱砂点”),气芳香浓郁。切面水湿后暴露可析出白霉状结

晶,俗称“生毛”(即析出苍术醇为本品特征)。

(2)北苍术:主产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北京山区如怀柔、密云等县亦为主产地之一。本品

的产地加工以往的方法与南苍术有别。其方法是:挖出根茎后,晒至四、五成干时(须根干燥,

根茎未干时)用木棒反复敲打,以除掉须根(俗称“棒打苍术”),待根茎干燥后,再放入撞筐内,

加入石块,刨去外皮(现有的不去外皮)至表面呈*褐色为止。北苍术根茎一般较南苍术为大,

切面*白色,“朱砂点”也很明显,但香气较辛烈,切片水湿后,没有白霉状结晶析出(因苍术醇

含量较低之故)。故此过去鉴别苍术的性状标准:凡个大、无皮、切面不生霉者为北苍术;凡个

小,带外皮、切面生霉者为南苍术。但解放前北苍术为北京地区应用的主流品种。

3鹤形於术、金线於术和种术

於术之名,首见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认为本品虽属术类,但健脾益气、开胃进食之功倍

胜其它术类,故有“无力用参,重用於术”的记载。此药原产浙江於潜县,故称“於术”。过去於

术品种很多,解放前,北京地区仅用鹤形於术,金线於术和种术三种,现将此三种的简要概况分

述于下:

(1)鹤形於术:主产浙江天目山脉的於潜、昌化一带,为深山的野生品。其性状似白术,但

较瘦长,底部“云头”较白术为小,顶端留有一段地上茎,俗称“凤头鹤颈”,又称“鹤形术”。表面

红润光泽,有纵皱沟纹,断面*白色,布有红*色点状油室,气极清香,此为术类珍品,以纸盒盛

装,每盒壹市斤,主销北京市著名大药店,如同仁堂、达仁堂、鹤年堂、同济堂等,现本品已绝迹。

(2)金线於术:主产浙江南部的龙泉、云和等地,原为温州药帮经营。本品系由安徽“种术”

的移植品种,经改进栽培技术和产地加工方法,形成特有形状。此药起土后,将根茎揉搓,压紧

成圆球状,个如荔枝,顶端保留一段细长地上茎,晒干后略比线粗,为其本品特征,故俗称“金线

吊葫芦”,或称“金线於术”(当地称“湖广子”)。其表面呈*棕色,断面*白色,显油润,布满红

色油室,称“朱砂点”,气味辛香,略有苍术气味(可能系苍术变种,待研究。此类於术,以往在北

京地区主销中等药店,本品现已绝迹。

(3)种术:又称“徽术”。本品主产安徽皖南山区,以2州(今歙县)为中心的*山、休宁一

带,多为栽培,一般栽植二、三年后,秋后起土,其形状不整齐,大小悬殊,大者如拳,小者如指,

小个的称“小种术”,大个的称“大种术”。若其根茎细长者,须盘成球形,常以泥土粘连,外用稻

草缠绕。本品表面呈棕褐色,断面基本与金钱於术相同,但气味较浊(可能系苍术变种)。这类

 

第一卷560

 

####

於术,过去北京地区由药材批发庄经营,主销城乡小药店,该品现已绝迹。

上述三种於术,解放后,货源均已绝迹,为了解决该药的货源问题,由50年代采用新昌、嵊

县等地的白术种子,引种于浙江於潜县,进行种植,用生晒方法加工者称为“於术”。其栽培方

法与白术相同,但为使於术个小起见,下种时,开穴较深,使其根茎生长受到限制,因此,栽培的

“於术”其性状似白术而细长,“云头”较白术而小,表面*棕色,较光洁,顶端也留有一段地上

茎,断面*白色,中心呈淡*色,质地较嫩,气清香,本品为当前所用的“於术”惟一品种。本文

仅从北京地区术类药材应用历史情况作一简介,以便同道了解。

金氏在药材的栽培技术、产地、分类和鉴别等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特别是通过研究历代本

草,对药材分类的发展过程,结合现代药材特征和地方用药习惯,准确地阐述了现代药材的分

类和药用历史。


  (十七)谈南、北沙参的名称、来源及功效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沙参,分为“南沙参”与“北沙参”两种,在处方中分别入药。处方凡写沙

参、北沙参、东沙参、辽沙参和莱阳参,医院药房习惯均给“北沙参”;只有写南沙参、空沙

参或泡沙参,才付给“南沙参”。按沙参之名,首见于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被列

为上品。载有:“主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的功效。明代,李时珍说:“清肺热,治久

咳肺痿。”至于沙参的植物形态,《本草纲目》中记载较详。他说“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

出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长,如枸纪叶而小,有细齿,秋月

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根茎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

月采者,微*而虚。”根据文字描述和《本草纲目》、《救荒本草》及《植物名实图考》上的附图来

看,皆指南沙参而言。并证实明代以前所用的沙参均为南沙参。

南沙参植物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沙参属轮叶沙参Adenophoratetraphylla(Thunb.)Fisch.杏叶

沙参AdenophorahunanensisNannf.等多种植物的根。喜生山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以安徽、

江苏、浙江等地产品质量为优,故称“南沙参”。因其根呈圆锥形,表*白色,体轻而松泡,断面

白色显裂隙,似海绵状,所以又称“空沙参”和“泡沙参”。

关于北沙参之名,始见于清代张璐著《本经逢原》。但只提到:“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

微”虽将沙参分为南北两种,但在种类上并未区别。至本世纪初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辨》中,

才提出:“按北沙参,山东日照、故墩、莱阳、海南各县俱出,海南出者,条细质坚,皮光洁,色白润

泽为佳,莱阳出者,质略松,皮粗糙,色*白,亦佳,日照、故墩出者,条粗质松,皮糙*色者次。

关东出者,粗松质硬,皮糙,呆*色更次。其它台湾、福建、广东出者,粗大松糙为最次,不入药

用。”其记载虽未从植物形态上描述,但从产地和性状特征来看,是指今用之“北沙参”而言。

北沙参植物来源与南沙参完全不同,它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littoralisFr.Schmidtex

Miq.的根。喜生沿海沙滩上,主要分布我国北方,故称“北沙参”。主产山东、莱阳、牟平、文登、

海阳、即墨、日照等沿海地区,又称“东沙参”。其中以莱阳栽培品质量最优,又称“莱阳参”。本

品辽宁旅大海边上亦有分布,故又称“辽沙参”。

至于南、北沙参的效用问题,自清《本经逢原》提出“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以后,各

家本草和当今有关中药书籍,大都认为二者疗效相同,均有清肺养阴,益胃生津之效,只不过南

沙参作用逊于北沙参而已。但是从植物学角度分析,二种沙参的来源截然不同。所含化学成

 

第一卷561

####

分又完全两样,无疑效用也会有所差异。应用沙参为主组成的固定方剂,如清代吴鞠通著《温

病条辨》中的“沙参麦冬汤”,其次如“桑杏汤”、“益胃汤”、“玉竹麦冬汤”等,都未注明南、北。从

医学史上看,擅用沙参治病的医家,首推清代名医叶天士和魏玉璜。叶氏在他的《叶天士医案》

咳嗽篇内应用沙参者就有33方,其中注明应用北沙参者,仅有7方。而从病案记述来看,多因

胃阴不足而致病。如“胃汁暗耗”、“胃阴受伤”、“胃津虚”、“胃咳”等。再从魏氏的《柳洲医话》

中治疗肝肾阴虚,肝郁气滞的著名方剂“一贯煎”中,首药选用“北沙参”。说明北沙参具有较好

的滋补肝肾作用。所以,金氏从南、北沙参的历史源流、植物来源和古人临床应用情况分析,认

为:南、北沙参虽均有养阴清热作用,但南沙参偏于养肺阴,治肺热阴虚所致的燥咳、痰少、痰

粘;北沙参滋阴效力较强,偏于养胃阴,治热病伤津引起的口渴、口燥舌干等症,并有滋肾养肝

作用。如欲准确应用,尚需在处方上,注明南、北为宜。


  (十八)橘红的品种及今昔药用情况

橘红,是一种常用中药,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之功效。本品在历代医家应用中,通过

不断补充和发展,早已形成橘皮类橘红和柚类皮橘红两类。这两类橘红由于植物来源的属种

不同,其性味、功效有所区别,在建国前一向依据中医处方要求(写橘红付橘皮类橘红,写化橘

红付柚类皮橘红)分别入药,但以橘皮类橘红用量为多。后因橘皮类橘红,加工费时,产量低,

自50年代起产量逐渐减少,到60年代本品已基本绝迹,从而橘皮类橘红已被柚类皮橘红所代

替。当前无论调剂配方或配制成药,凡写“橘红”或“化橘红”,一律配付柚类皮橘红。这种药用

方法是否正确?现从两类橘红的植物来源、药用历史、性味及功效,作一简要分析:

橘皮类橘红: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的外层果

皮。栽培变种主要有大红袍、福橘、朱橘等。按橘红之名,作为本草学收入,首见元·《汤液本

草》,王好古云:“橘皮,去白者曰橘红也。”由此可知,古人所指的橘红为橘皮类橘红,并且说明

橘红的药用部位,即橘的外果皮。实际上,橘红早在宋代已被医家应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之四·痰饮》中,燥湿化痰的名方“二陈汤”(二陈丸),即用橘红(现《中国药典》已改用陈皮)。

关于陈皮与橘红的功效,古人早有论及,据明·《本草纲目》引《圣济经》:“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药

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应用橘皮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经验。

今《中国药典》(1990年版)将陈皮和橘红分别收载,并将二药的功能与主治加以区分:“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呕吐,咳嗽痰多。”“橘红,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

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这样收载是正确的,尽管当前橘皮类橘红长期无

货,总之,将此品种保留下来,以流传后世。但现今《中药鉴定学》(1985年版,高等中医药院校

统编教材)及某些中药书籍,在陈皮项下仅附青皮(橘的幼果)、橘核(橘的种子)及橘络(橘的维

管束群),惟独不收载“橘红”,这对继承祖国医药遗产是欠妥的。如此下去,久而久之,橘皮类

橘红就要失传了。

(2)柚类皮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 (L.)Osbeck或柚Citrus grandis 

(L.)Osbeckvar.tomentosaHort的未成熟或近成熟干燥外果皮。本品作为本草学收载首见于清

·《本草纲目拾遗》。原名:“化州橘红”。其实,在本书同时代很早以前著名医家叶天士等就已

普遍应用。关于化橘红的功效,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治痰症如神,消油腻谷食积,醒酒宽

中,气虚者忌服,解蟹*。”从而足见与橘皮类橘红的效用不尽相同。再从二者质地、性状和气

 

第一卷562

 

####

味来看,也是有原则区别的,如李时珍云:“橘皮纹细色红而厚,内多筋脉,其味苦辛;柑皮纹粗

色*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柚皮最厚而虚,纹更粗,色*,内多膜无筋,其味甘多辛少。但

以此别之,即不差矣。”在药性方面,他又说:“橘皮性温,柑、柚性冷,不可不知。”综观上述,橘皮

类橘红与柚类皮橘红,无论从品种、性状、气味和功能与主治方面,都有所不同,不应混用。但

《中国药典》(1990年版)虽将两类橘红分别收载,然而在功能与主治上确是相同的,这显然欠

妥,应予商榷。

关于橘皮类橘红与柚类皮橘红在建国前无论其品种、产地、产地加工、性状特征及规格质

量方面,都是非常讲究的,现将过去情况简介于下:

橘皮类橘红:正名“橘红”。按其产地和品种来讲,基本是固定的,并非产橘地区都产橘红。

橘在长江以南虽多有栽培,但加工橘红主要有四川的重庆、江津、泸州等地的“大红袍”(称“川

芸皮”),江西樟树(清江)新余等地的朱橘(称“樟红皮”),浙江*岩、衢州等地的衢橘,温州蜜柑

(称“温橘红”),福建漳州、闽侯等地的福橘(称“建橘红”),各地的加工方法基本相同,均将鲜橘

皮刮去中果皮,仅留外果皮。这种商品多为食品厂和柑橘罐头厂的副产品。但由于所用橘的

品种不同,加工粗细有别,其性状、质量有很大差异。如四川的“川芸皮”,性状呈长条形薄片,

周边向内卷曲,波浪状,似云头,故又称“川芸红”,外表面深红色,有光泽,鲜艳油润,密布点状

凹下或凸起的油点,俗称“棕眼”,内表面淡*色,亦有明显的油点,由于中果皮基本刮净,故对

光视之透明,香气浓郁,此为橘皮类橘红中的佳品。“樟红皮”外表面呈红*色,中果皮残留过

多,故内表面呈白色,质地较厚,其品质较逊。“温橘红”虽然质地菲薄,但呈橙*色或青色,片

小而碎,常卷曲,一般视为质次。“建橘红”多呈长条形薄片,但外表面颜色紫色或紫褐色,常带

霉点,其品质也远不及“川芸皮”。

柚类皮橘红:其商品来源有两种,一种为化州柚,一种为柚。化州柚果实较小,果瓤酸苦不

能食,其果皮被有细密茸毛,是其本品的特征,故称“毛橘红”,此为柚类皮橘红之珍品。本品产

于广东茂名地区的化州、电白、廉江等县,但以化州为主(因茸毛细密);其毗邻的广西陆川、博

白等地也有少量出产,但茸毛稀疏或极少,质次。建国前经营化州橘红的商号有梁万安、区维

馨两家,颇负盛名。本品产地加工方法:摘取果实置沸水中略烫,捞起后晾干,用刀均匀地把果

皮划成7裂,使基部相连,将果皮剥开,削去部分中果皮,晒干或火烘干,再以水湿润后,对折,

用木板压平,呈曲牙状,烘干后每以10片扎成一把,呈扇面形。由于果实采取时间不同,如采

取未成熟果实,外表皮青绿色,称“绿毛七爪”;采取近成熟果实,外表皮呈*色,称“*毛七爪”

(这两种规格以往以论把出售);如将未成熟较小的果实切成6裂,基部相连,不去内果皮,将尖

头折进,压平,烘干,每10片扎成1把,称“毛六爪”,此为毛橘红中之次品。正品化州毛橘红因

培育容易变种、退化,致使表皮无毛,所以受到地区性限制,故产量甚微,价格较昂,建国前仅销

几大城市的著名药店,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上海童涵春、汉口叶开泰等等。一般中小

药店及广大农村多用柚皮橘红(亦称“化橘红”)。

柚皮橘红,取材于多种柚的果皮,产地加工方法基本同化橘红,其规格亦仿制“七爪红”形

状,并也分青、*两种。因其表面光滑无毛,故称“光青七爪”和“光*七爪”。此两种均比毛橘

红为大。本品主产广西浦北、陆川、博白等地,广东电白、遂溪等地,湖南亦产。此类品种近年

来已生产很少,当前所用的大宗商品主要是“大五爪”。本品采用多种柚的成熟果皮,趁鲜时切

成5裂,基部相连,剥开果皮削去中果皮,将边缘及尖部折进,压平,烘干,呈五角星状,外表面

 

第一卷563

####

呈*色或*棕色,有密集凹下小油点,表皮无毛,新品对纸折断时,可见油点溅出,并且纸上显

油迹,质量以新品为优。每10片扎成1把,论斤出售。目前,橘皮橘红已绝迹,正品化州毛橘

红产量极少,所以配方中无论写橘红(橘皮橘红)或化橘红(毛橘红)均以柚皮加工的“大五爪”

所取代,这种用药方法应予探讨。

鉴于橘红的药用历史、植物来源、性味及功效等方面有所不同,应当将橘皮类橘红与柚类

皮橘红分别入药。金氏建议:药材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根据建国前的橘皮橘红的生产基地恢

复橘红的生产;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化州橘红的培育。此项工作确有一定难度,但为了继承祖

国医药遗产,保证用药准确,同时也避免了古人留下的传统药品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实有其重

要意义。

二、中药炮制经验


  (一)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临床治疗,在促进药物效用上,起着重

要作用。中药凡在调配处方和配制成药之前,大都需要经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加工处理,这种加

工处理过程,统称为“炮制”。炮制的方法很多,但各有不同意义。兹综合历代医家所述,归纳

为以下几方面:

1除去杂质及非入药部分

一般植物药都需要经过挑、筛、洗、漂等加工处理。洗净泥砂,拣净杂草,以及去心(远志、

巴戟天),去皮(桃仁、草果仁、益智仁),去核(山茱萸、金樱子、诃子),去芦(人参、玄参),去毛

(枇杷叶、石苇、狗脊),去刺(苍耳子、白蒺藜),去瓤(枳壳);动物有的需要去头(乌梢蛇、白花

蛇),有的需要去头、足、翅(斑蝥),有的需要除去皮肉血垢(龟板、鳖甲);矿物类去净泥土砂石;

贝壳类去净泥砂、苔藓等异物。以上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为了使药物清洁纯净,便于服用,防

止副作用,以保证用量准确,达到质纯效宏的目的。

2区分药用部位,利于发挥疗效

中药有些品种,虽同出一体,但在效用上迥然有别,必须通过炮制加工,严格区分,利于发

挥疗效。如麻*(用茎枝)功能发汗、平喘、利尿,主治外感风寒无汗的表实证(如《伤寒论》“麻

*汤”),而麻*根(用根)功能止汗,主治体虚自汗、盗汗(如《局方》“牡蛎散”)。莲子,又称“莲

子肉”,其性味甘、涩、平,功能养心、益肾、补脾、涩精,主治遗精、白浊(如《局方》“清心莲子

饮”),又治脾虚泄泻(如《局方》“参苓白术散”);而莲子心性味苦寒,功能清心热,除烦止渴,主

治心火亢盛、烦躁口渴(如《温病条辨》“清宫汤”)。蜀椒(用果皮)功能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

虫,主治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如《金匮要略》“大建中汤”);而椒目功能下气行水、平喘,主治水

饮停蓄,小便不利,遍身水肿(如《世医得效方》“疏凿饮”)。

3消除或降低药物*性和缓和副作用

中药有少数品种是含有不同*性的,这些含*中药,凡在入药之前,都必须经过依法炮制,

精心加工,使质量合乎标准后方可入药;否则,服后,轻者发生不良反应,重者可危及生命。关

于*药的炮制与应用,古人是非常注意的。如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帝内经》中的“半夏秫米

 

第一卷564

 

####

汤”,就用的是“制半夏”。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对*性中药的应用,更为谨慎,凡用有*药

物,均在脚注上注明炮制要求。如巴豆:去皮、心熬黑。商陆根:熬。芫花:熬。瓜蒂:熬*。附

子:炮,去皮,破八片。半夏:汤洗等。再如元·《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说:“草乌疗风痹,生用使人

蒙”。上述记载都是古人临床应用*性药物的经验,并提示后人切切注意,不可忽视。

建国后,*和*府为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对于含有*性的中药,无论从使用和管理

上都是极为重视的,制定了必要的制度,如《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将收载的有*中药,

分别注明有大*、有*、有小*,在炮制项下规定了具体的炮制方法,在用法用量项下,每种都

有明确规定,并且有的品种,还规定了含量标准。如制马钱子粉含士的宁为080%,巴豆霜含

油量为18~20%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对有*的中药炮制与应用惟一的依据。

缓和药性,是经过炮制,缓和某些药物的偏性,减少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如苍术性味辛

燥,用米泔制,可减低燥性(减少部分挥发油,缓和对胃的刺激性);马兜铃性偏苦寒,生用致人

呕吐,经蜜制后,可免除其副作用,且可增加润肺止咳功效;肉豆蔻功能温中散寒,固肠止泻,但

因生品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和脂肪油,生用反致滑泻,故煨去油;莱菔子气味辛烈,生用上逆,每

易致呕,经炒*后,气味缓和,重在下气消痰。正如清《修事指南》所说:“煅者去坚性,煨者去燥

性,炙者取和中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浸者去燥烈之性,蒸者取味足”。这说明,如果药物炮制

得当,可以矫正药物的偏性,缓和其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适应治疗要求。

4增强药物疗效

药物在炮制过程中,常加入一些辅料,它可以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物功能。如延

胡索其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经醋制后,可使生物碱转化为醋酸盐,增加了在水中的溶解度,故加

强了止痛活血作用;淫羊藿用羊油脂油制后,可促进助肾兴阳之功;阿胶用蛤粉烫制,可增强润

肺平喘、止咳化痰效果;半夏用生姜制可以加强半夏化饮止呕作用,且生姜还可解半夏*;*酒

制蕲蛇,可促进活血散风功效,又可减少腥浊之味。又如蜂蜜制,一为增强润肺止咳之效,如炙

款冬花、炙紫菀;一为增强补脾益气之效,如炙*芪、炙甘草。其它如朱砂面拌制品,取其加强

镇心安神作用,如朱麦冬、朱茯神等等。正如宋·《太平圣惠方》说:“修制合度,分两无差,用得

其宜,病无不愈。”这说明,药物炮制得法,对促进疗效,有很大关系。

5转变药物性能,适应医疗需要

性能,就是药物的性质和功能。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为了适合患者

的病情和体质不同的需要,药物通过炮制,可改变其性能,以密切结合临床要求。

(1)转变药物性味:如生何首乌苦甘涩,性偏寒主泻,可通大便,解疮*,治瘰疬;若经黑豆

汁、*酒炮制后的制首乌性甘温主补,可以补肝肾、益精血,还可以治须发早白。生地*味苦性

寒,重在养阴清热凉血;经*酒制后的熟地*性变甘微温,功专滋肾补血。天南星苦、辛、温,功

能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善治湿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斜等;经牛胆汁制后为胆南星,性变苦

凉,反涤热痰,平熄肝风,常用于小儿高热痰盛,惊风抽搐。桑白皮生用味甘寒,功能泻肺行水

消肿,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经蜜制后的炙桑白皮,寒性较缓,长于润肺止咳,化痰平喘。

生蒲*性味甘平,功能行瘀活血;蒲*炭性质变涩,主治各种出血。

(2)转变药物作用的趋向:疾病,由于病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区别。有向上的,如

呕吐、呃逆、喘促;有向下的,如泻痢、脱肛、崩漏、带下;有向外的,如阳气浮越;有向内的,如表

邪不解、热陷心包、疹*内攻等。而与之相适应的药物,就有升、降、浮、沉的功能,这就是药物

 

第一卷565

####

的客观属性。但属性经过炮制,往往是可以改变的。如砂仁功能行气和中,开胃消食,作用在

中焦;经盐制后,则可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大*生用苦寒直降,走而不守,具有荡涤肠胃、泻

热通便之功,酒炒大*却能引药上行,驱热而下降,主治头目诸热。如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

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由此可知炮制对中药作用的趋向确

有很大关系。

(3)炮制对引药归经的影响:归经,即某些药物对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谓

之归经。药物通过加入不同辅料炮制后,对归经有一定影响,它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在一定

的脏腑、经络更好发挥疗效。如《本草蒙筌》指出:“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

痛”,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柴胡其主要功用为清热退烧,和解表里,次要功用为疏肝解郁,医生

在临床治疗时,为了使其引药入肝,功专疏肝解郁,常用醋炒柴胡。另外,凡疏肝理气之品,多

用醋制,如醋香附、醋青皮等。再者,活血行瘀之品,也多用醋制(因肝藏血,有调节血量的功

能),如醋莪术、炙乳香、炙没药、醋炒五灵脂等。凡温肾强腰、散寒治疝的药物,多用盐制。如

补骨脂、杜仲、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等。其它如炒醒脾,土炒和中,均属归经之内。

6便于制剂调剂和易于有效成分煎出

矿石、贝甲、化石及某些坚硬植物的根及根茎、木质、果实种类和动物的角质药材,整品既

不便于调剂和制剂粉碎,且在短时间内有效成分也不易煎出。因此,均须针对药材的不同质地

情况,分别进行炮制处理,才能确保疗效。如矿石类的磁石、代赭石须火煅后醋淬;坚硬的根及

根茎类如乌药、土茯苓、天麻、白芍等均须切成薄片;木质类的苏木、降香、檀香和动物角质类的

羚羊角、犀角、广角、鹿角等,均须镑成薄片;果实类的木瓜、枳壳等也须切成薄片;种子类的草

决明、牵牛子、白芥子、牛蒡子等,均须炒*,用时捣碎。此外,还有一些坚硬药材,常研成细粉

随汤药分冲服用。如羚羊角粉、水牛角粉、旱三七粉、沉香粉、朱砂粉等等。上述各种炮制加工

方法,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7矫味、矫臭

动物类或其它具有腥臭气味的药材,服后往往引起恶心、甚至呕吐,所以,矫味、矫臭在医

疗上也是必要的。中药的很多炮制方法都带有矫臭的作用。如炒僵蚕、蛇蜕;醋炒鸡内金、

五灵脂;砂烫醋淬的龟板、鳖甲;*酒蒸制的紫河车、乌梢蛇;滑石烫刺猬皮等等。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是一门极为复杂的科学。由于中药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自然界物

质,在这些原生药中,有的含有*副作用;有的含有杂质及非入药部分,如动物之血瘀积垢,植

物、矿物夹有杂草、泥砂等异物,如不加以剔选或清除,便不堪入药。况且,有的药材体积大、坚

硬,不便于调剂、制剂和有效成分的煎出;有的需要区分入药部位;有的因生熟不同或炮制所用

辅料不同,作用各异等等。因此都须通过炮制进行适当处理,才能供临床应用,以达到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降低*性,缓和药性,提高疗效之目的。从上述不同的炮制目的来看,无不与临

床密切结合,为临床治疗服务。历来医靠药治,药为医用,二者不可脱离。因此,中医在开方

时,对炮制要求必须明确,中药人员在调配药品时,亦须遵照医师的用药意图,应炒则炒,应炙

则炙,形成在临床治疗上的有机整体,以便起到更好的疗效。


  (二)论中药饮片切制必须符合医疗要求

中药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类,其中以植物类药材为最多。但植物类药材在调配处方

 

第一卷566

 

####

之前,除花及细小的果实种子类之外,大都须要经过切制加工。据常用的400种植物类药材

(包括根及根茎类、茎木类、树皮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菌藻类)统计,就有206种

需要进行切制的。这充分表明饮片切制在中药炮制这门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位置。为什么大

多数植物类药材必须经过切制处理?其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药材在切制过程中,首先要除去杂质及非入药部分,如拣净杂草、去芦、去须、漂净盐

分、洗净泥砂污垢等,以便使药材清洁纯净。

(2)有些含*药材,经过清水浸漂可解除或降低*性。

(3)药材切制后,可使其表面加大,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且在炮制中便于液体辅料(如酒、

醋、蜜等)渗入药材组织内部,可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

(4)药材通过切制后,单位体积缩小便于调配称量。

综上所述,其核心问题,就是在于提高药品质量,符合医疗要求。

传统的中药饮片切制,是非常讲究的,是一门复杂特殊的专门技术。这些技术并非每一个

中药人员都能懂得,它主要掌握在少数专攻切制的切药工人手中。能熟练掌握这套本领,也非

朝夕之功,一看就懂。它必须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长期操作,细心琢磨,反复实践,才能逐渐

由粗到精,掌握不同品种的切制技巧。

提起中药饮片切制的讲究,不妨回忆一下建国前的饮片切制概况:虽然中药须经切制的品

种繁多,但每个品种的切制工序,大都从保证药品质量,符合医疗要求来考虑。如切制前的分

档(如甘草、*芪分大小条等);去掉非入药部分(如柴胡去苗、玄参去芦、枳壳去心等);在浸泡

中根据不同品种的质地松泡或坚硬分别采用喷淋、抡水洗、浸泡、闷润等不同方法和时间进行

软化;在切制中根据药材不同形状和质地,分别切成薄片、厚片、丝、咀、块等不同规格,尤其片

状药材在干燥过程中,还须进行压制,使之平整光洁。凡质地疏松的药材,为了保证片形完整

不碎,又不妨碍有效成分煎出,故多切成厚片,如南沙参、羌活、*芪、甘草等;凡质地坚硬的药

材,利于有效成分溶出,更好地发挥疗效,均切成薄片,如白芨、天麻、白芍、郁金、黑附子、天南

星、三棱等;为了防止性状类似的饮片混淆,在切制中就加以区别,如天南星切成半圆形薄片,

而禹白附切成圆形略厚片;全当归切成圆片(横切),而当归身切成直片(纵切);怀山药切成斜

片,而天花粉切成圆形或半圆形片状,生*芪切成斜片,而生甘草切成圆片等等。目的以资鉴

别。因此,不同品种,各有不同的特点。在切制技术上,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应薄则薄,应厚

则厚,“切咀两头齐,切块见四方”;俗说:“陈皮一条线,枳壳赛钮绊,清夏不见边,木通飞上天,

川芎似蝴蝶,泽泻如银元,凤眼鸡血藤,鸟眼胡*连。”这些传统说法的意义,并不专指这几种中

药切制的精细,而是概括了全部饮片的切制质量要求和切制工人的高超技巧。由于药材切制

讲究,故过去北京中药店调配处方药品,曾有“精洁饮片”之称。“精”,指选料精良,加工精细;

“洁”指清洁纯净。但这些宝贵经验,今天却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只图

美观,不讲实际。”金氏认为一切科学发展与存在,都是客观需要的。中药之所以有几千年历史

而不衰,就是由于它的疗效可靠,才赢得广大人民所信赖。保证和促进中药的疗效,确是与各

种加工手段有密切关系。况且,切制形状美观,也是质量标志之一和精益求精的具体表现。怎

能轻率否定?至少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当然,过去有极少数品种的加工,确有不讲实际的情

况,如“谷精草”绑成“扇面形”;“广陈皮”剪成“圆形”这对于药品质量,并无裨益,反而浪费时间

或浪费药材,应该弃之不用。再者,过去某些药材,因浸泡时间过长,经今天科学实验证明,有

 

第一卷567

####

损于药效,也应改进。这是一切事物发展中日臻完善的必然规律,绝不可以因其一点不足,而

概其全盘。另外,还有些人认为:“过去手工切药是落后的,已不能满足医疗需要,今天机器生

产还感觉供不应求。”的确,建国后,中药在*和国家的大力扶植和重视下,得到了史无前例的

发展,从用量上,确实几倍、几十倍的猛增,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医疗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医中

药的独特疗效所取得的结果。诚然,手工切药是一种落后的加工方式,它必须以大型机器生产

来取代,这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手工切制的落后,只是在于它的产量不高,至于它的

优良质量是整个医药界和广大人民所公认的。无疑,增加产量是必要的,而惟一的前提,必须

以保证质量为原则,否则,就没有达到饮片切制是为了促进疗效这个重要目的。再者,“机器生

产还供不应求”(意思是切制的质量好坏,都能卖出去),这是当前饮片质量下降的主要症结,就

是在于这种思想上的阻碍,所以造成只顾产量,忽视质量的现象。金氏近年来,不断从药材公

司批发部、医院中药房等单位,调查了解,其饮片质量下降的现象,确实十分严重。现

举例如下:一般看来,切咀两头斜(如*参、怀牛膝);切块全是渣(如制何首乌、熟大*);应薄不

薄,应厚特厚。如坚硬的根及根茎类的白芨、白芍、天麻、天南星、三棱等,均应切成薄片,按《药

典》“炮制通则”规定:这些品种的厚度一般应在1~2mm,而现在据测量却在2~3mm,甚至到

4mm;如山药、天花粉等饮片的厚度应为2~4mm而多在5mm以上;特别是郁金、清半夏根本不

切(郁金打块,清半夏整用)更奇怪的是,竟将坚硬的茎木类之苏木、降香(应镑成薄片)、鸡血藤

(应切成薄片)均打成劈柴状的碎块,这种加工方法,怎能煎出有效成分发挥应有作用呢?这岂

不是人为的降低药效吗?再从饮片的形状来看,更是不禁令人长叹!同是一种饮片形状,斜

的、圆的、长的无一不备,其中至少有15%不成形的渣末,由此可知卫生情况如何?综观今天

的饮片与传统饮片在质量上的相比,不说面目皆非,也是根本走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

一标准”。不承认客观实际,不是唯物论者,只有承认差距,才能改进。况且,我们也应该看看

其他行业的生产发展的速度,真是日新月异,形势喜人。它们都以质量优良,精益求精,物美价

廉,品种齐全等优点,争先占领市场。而我们对于“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中药,在加工方

面与其他行业相比,确早已“望尘莫及”了。甚至比“十年动乱”之前,都相差很远。致使饮片生

产有今天这种落后局面,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有的主管中药经营的领导,对此不够重视,

往往原则要求多,具体措施少,致使很多质量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第二,中药经营官商作风严

重,“就是这东西,爱买不买”,认为只此一家,并无二份,毫无竞争之意;第三,目前中药切制工

作,多由青年药工掌握,老师傅已经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了,从北京市从事中药工作近万人中,

能全面掌握传统切制的技术人员已经很少,并且这些人早已离开切制工作岗位。但他们在切

制工序和技巧以及所切的优质饮片特征,当前青年切药工人是不掌握的,因没有学习标准,所

以满足当前现状,这些宝贵经验如不及时学习继承,则有失传的危险。

近年来,关于中药的货源和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
  为了继承祖国医药遗产,保持和发扬中医中药特色,发挥中药饮片切制加工在符合医疗要

求,促进治疗效果上,起到应有作用。特提出如下建议:

(1)各级药材主管部门对饮片切制加工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领导,抓到底。可在每年召

开一次全国性饮片质量评比会议,表扬和奖励先进,对不能保证质量者,要限期改进。

(2)发动群众,多方协作,迅速研制分类型的(如个子货、把子货、咀子货、镑片等)切药机

器,避免“万能切药机”代替一切。

(3)提倡文明生产,扭转只泡不润,只泡不洗,原汤浸透,原件浸泡的现象。防止有效成分

流失和杂菌污染。

(4)迅速继承濒于失传的老药工切制技术,可选派热爱中药工作,有志振兴中药事业的青

年,采取带徒方式(不宜搞培训班,要口传心授,亲自实践),首先将一些重点品种全部加工程

序,传统经验,不走样的继承下来,并将切制的优质饮片,作为今后提高质量的标志。

(5)凡有手工切制条件的零售单位(包括较大的医疗单位),对目前机械切制不能保证质量

的品种,可暂时自行加工。如做得有成绩的单位,可加以鼓励和宣传报道。

(6)改进饮片包装,将清洁干燥合乎规格的饮片,按定量分装(塑料袋盛),外包装可用纸箱

或塑料箱,这样既便于贮存,又便于运输,也为中药饮片标准化、规格化的实行,创造条件。

三、中药调剂经验


  (一)谈中药调剂基本操作


  中药调剂,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调剂工作者不反应对调剂药品的品种是否正确、

数量是否准确负责,而且对于药品的质量真伪、清洁卫生和炮炙是否得当以及医师处方是否正

确,都有监督和检查的责任。因此,中药调剂人员,既要具有中药的熟练业务知识,又需具备中

医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胜任。

中药调剂工作,随着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很多丰富经验,早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

熟的系统操作常规。解放后在*的关怀和重视下,这些经验更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中药调

剂基本操作规程,目前一般可分为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及给药五个程序。今将其基本操作及

注意事项分述于下。

(1)审方:医师处方不仅是给患者的施治记录,而且是在用药要求方面给调剂人员的书面

通知,所以审方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

中医处方现在一般用横式,其格式大致包括以下四栏:

①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婚否及住址;

②脉案:病因、症状、脉象及治疗方法;

③处方正文(药味);

④剂数、服法、医师签名及日期。

以上内容既有独立性,又有综合性,但相互间却有着密切联系。在审核处方时,必须注意

下列两点:

一是综合审查:接到患者处方后,首先看是新方还是旧方。如是旧方,必须向患者问清服

 

第一卷569

####

药人姓名、处方日期及医师姓名,以防拿错药方而发生误服药品事故,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婚

否、脉案及处方药味,可以审核有无“孕妇禁忌”药品(凡不写脉案者不在此例)如三棱、莪术等,

如发现有此类药品,应与医师取得联系后,再行调剂,以免引起流产。结合患者年龄、脉案,还

可以审核有无药性猛烈药品(如麻*、细辛等)过量,以防医师笔误。

二是单独审核:主要审查正文(药味)有无“相反”药品(如甘草与芫花、半夏与乌头等)、“相

畏”药品(如丁香与郁金、人参与五灵脂等)及“含*”药品(如马钱子、巴豆等)。凡“相反”、“相

畏”药品,原则上不给调剂;只有取得医师同意及签名或盖章后,方可调剂。尤其是含*药品,

更需慎重,必须持有正式医师处方和医疗主管机关证明文件,才能调剂。不可草率从事,以防

造成事故。此外,还应注意审查有无药名草率疑似(如桔梗与桂枝、清夏与法夏等)、重开药品

(如甘草与生草等)、分量模糊以及遗漏分量等等情况。如有上述情况,除重开药品一般可与患

者说清不需询问医师外,其余问题均需与医师取得联系后,方可进行调剂,不可主观猜测,以免

错配药品。

(2)计价:药价是再次调剂时的计价依据和患者的报销根据,所以也不应忽略,必须作到准

确,如果计算旧方,则更需寻全药味,注意医师增减药品或更改分量。处方如有贵重药品(人

参、鹿茸等)应在药名顶头处,注明单价,避免再次调剂时,重复核算或拿错规格,同时应向患者

说清,以引起重视。在计价后,应将处方栏四角的药味处,用笔勾抹,并应将药味总数,签写处

方背面,以便于核对,同时也便于再次调剂时检查有无增添药味。

(3)调配:调配工作为操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根据医师用药意图调配。在接到计价的处

方后,仍须首先进行一次详细审核。除重复审查有无反、畏、禁忌及剧*药品外,还需对处方药

品别名、并开(一名多药)及脚注等,进行一次细致审核。

①别名及并开:中药除正名外,还有别名,如金银花又称忍冬花、二花及二宝花等。有时医

师处方常将二、三种药品写在一起,称为“并开”,其意大致有二:一是疗效基本相同的药品,如

“二冬”(天冬、麦冬)、“二活”(羌活、独活)、“全紫苏”(苏叶、苏梗、苏子);一是协同药品,如“知

柏”(知母、*柏)、“生龙牡”(生龙骨、生牡蛎)等,这些情况,在中医处方经常出现,所以在调配

时必须注意。此外,有一些中药名称仅一字之差,易于混淆,比如:忍冬、款冬、泽兰、佩兰等等,

在调配这些药品时,更需慎重从事,不能混淆。

②脚注:在处方某种药品的下脚旁边,加以注解,称为“脚注”,是医师根据药品的质地或治

疗需要,以简明字样,对调剂人员的提示,其内容一般包括临时炮炙、煎熬与服用要求、捣碎、

去掉非药用部分等四类。

临时炮炙:是指用量极少的加工药品,一般药房和中药店均不准备,多在调剂时进行临时

加工,如“熟地砂仁拌”、“生石膏糖炒”、“升麻蜜炙”等等。这些药品,一是要根据医师意图,应

炒则炒,应炙则炙,以符合医疗要求。

煎熬与服用要求:由于中药来源不同,质地坚实与轻松也各有区别,为了保证药品更好地

发挥效用,医师经常在煎熬及服用方面提出以下要求:对质地坚硬药品如矿石类的生石膏、磁

石等,贝壳类的生石决明、生牡蛎等,多注明“先煎”;对质地轻松具有芳香挥散特性的药品如薄

荷、佩兰叶等,有时注明“后下”(后煎),以防过煎有效成分挥发而失效;对较小的种子类药品如

车前子、葶苈子等和粉末类药品如青黛、滑石粉等以及带有柔毛类药品如旋复花、枇杷叶等,多

注明“包煎”(布包),以使药液澄清,便于服用;对某些贵重药品如西洋参、人参等,为了保证药

 

第一卷570

 

####

品疗效,避免损失药液,多注明“另煎”;对胶类药品如阿胶、鹿角胶等,为了防止煎熬稠粘,多注

明“另炖”(熔化):对汁液药品如竹沥水、生姜汁等,不需与群药共煮,多注明“另兑”;对某些贵

重少量粉末药品如三七面、沉香面,或处方中附加的成药如紫雪丹、安宫牛*丸等,多注明“分

冲”。以上各项要求,在调剂时,都必须另包(液体装瓶)、另号(注明),以确保药品疗效和便于

服用。

捣碎:凡种子果实类及坚硬的根及根茎类(未经切片品种)药品,用时多需捣碎,目的为了

便于煎出有效成分。但因药品质地不同,其捣碎程度,也各有差异,所以处方注明字样,亦有区

别。一般常见有:打、碎、捣、研、杵、劈……。总之,凡质地坚硬的药品如苏子、砂仁等,必须捣

碎。但桃仁、杏仁需捣如泥状,*连需砸劈,法半夏需轻打碎瓣等等。

去掉非药用部分:如枇杷叶、石苇“去毛”,麦冬、莲子“去心”,斑蝥、红娘虫“去足翅”,大枣

“去核”,等等,均需根据处方要求,进行处理。

此外,更需注意用具和药品的卫生。在调配药品时,应顺序排放,避免混为一堆,以便复

核。凡处方中有鲜药,如鲜藿香、鲜石斛等,应先洗净泥士,去掉非药用部分,并应另包(内衬油

纸),以防浸湿包装,损坏药材。调配药品时,要秤量准确,凡亻并开药品,如“乳没”、“二母”等,不

可以“一味找齐”的简便方法。再如调配一方多剂时,在秤总量后,必须分剂秤准,不可仅凭视

觉而影响药品准确。每剂汤药一般公差不得超过2%,但不得低于总量。

(4)复核:在调剂后进行最后一次全面的细致的核对,除再次复核反、畏、禁忌及剧*药品

外,主要审查药品调配是否正确药味是否齐全以及分量是否准确,等等。俟全面复核无误后,

再行包装。在包装时应掌握一定技巧,凡有薄片易碎药品如杭芍片、清夏片等,不得过加压力,

注意药品的完整美观。包装并要求规格整齐,包扎牢固。

(5)给药:给药工作,为调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目前,中药调剂,医院药房或中药店,

多半取“按号发牌”办法,在给药时,除对清号码外,还应问清患者姓名、住址及诊治医师姓名和

剂数等,以防“张冠李戴”,错付药品,发生事故。在审核无误后,应根据医师处方要求,例如需

要患者自己增添药引(如葱白三寸、*酒一盅)均须一一告清患者。


  (二)中药处方常用名称解释

中药药品正名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除正名外,很多药品还有一至几个副

名。这些副名在处方中,统称“别名”,细分起来,又可分为“处方药物别名”与“处方药物全名”

两类。此外,医师在处方中,还经常将二、三种药品写在一起,习称“并开”(一名多药)。中药处

方名称虽然繁多,但各有一定的根据和来历。中药调剂人员对处方名称,应有所了解,才能认

识各种中药处方,顺利进行调配工作。

1.处方药物别名

是指目前在处方中经常见到的别名(不包括已经不用的历史别名和药业专用的规格名、简

化名及土名)。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因疗效而得名:如山漆(三七),能治跌打损伤,止一切出血症,有如漆粘物之效,故名:

川*(大*),因其性质苦寒直降,泻下力猛而得名;坤草(益母草),以其能治妇女疾病故名。

(2)因产地而得名:如新会皮(广陈皮),以广东新会县产品油性大、气香浓郁者为佳;莱阳

参(北沙参)以山东莱阳县产品色、质坚者为优。

 

第一卷571

####


  (3)因植物特征而得名:如鼠粘子(牛蒡子),其果实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名;乌扇

(射干),因其叶丛生,横铺一面,如乌翅及扇状故名;续随子(千金子),古人认为叶中出叶,数数

相续而生故名;其他如忍冬花(金银花),其藤凌冬不凋;万年青(卷柏),因植物冬夏常青等等。

(4)因药物形状而得名:如金铃子(川楝子),其果实成熟时,色泽金*,状如小铃;木笔花

(辛荑),因药用含苞未放的花蕾密被绒毛,形似“毛笔头”,故有木笔之称;千张纸(木蝴蝶),因

药用种子,周边有翅,薄如纸状,在荚内自然平迭、排列如纸故名;山葱(藜芦),因其根际似葱故

名等等。

2.处方药物全名

是医师在处方时,根据治疗需要,在药物正名上冠以常用术语(如将术语定在正名下角称

为“脚注”),以表示用药意图,也是对调剂人员揭示所用药品的要求。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

类:

(1)要求炮炙类:在药品正名上经常冠以各种炮制字样,来反映用药要求。其目的主要为

了消除药物*性,增强药物疗效,缓和药物性质及引药入经等。消除药物*性的,如炮(泡)附

子、法(制)半夏、炙甘遂等;增强药物疗效的,如炙何首乌、酒当归等;缓和药性的,如煨肉果、蜜

炙升麻等,引药入经的,如醋青皮、盐知母等,但还有将炮炙要求隐于名内的,如黑山栀(栀子

炭)、黑蒲*(蒲*炭)、黑姜(炮姜炭)等;此外,也有不须炮炙,专用生品的药物,常冠以“生字”,

如生石膏、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等。

(2)要求修治加工类;是指药品经剔选整理,去掉非药用部分,达到去粗取精,质纯效宏的

目的。如去心麦冬、去壳石莲、去毛狗脊、净连壳、净芒硝等;有的需要漂去盐分,如淡苁蓉(指

盐渍品)、淡全蝎、淡海藻、淡昆布;有的需要通过浸泡而缓解辛烈气味,如淡吴萸、淡干姜等;有

的为了便于服用,更好发挥效果需要研细水飞的,如飞朱砂、飞滑石等;此外,还有将两味药品

同拌,取其促进疗效,如朱茯神、朱远志(皆用朱砂面拌),黛灯心(青黛拌灯心)等。

(3)要求生长部位类:有些药品,由于生长部位不同,疗效亦有区别,所以必须要求入药部

分。如抱木茯神(指抱木根者)、桑根白皮(指桑树除去栓皮的白色根皮)、露蜂房(指悬在树上

得风露者)。

(4)要求性状特征类;有的药品,对其性状特征提出要求,因性状特征与药品质量有关。如

灵磁石(以吸铁者为佳)、双钩藤(因效力在钩)、左秦艽(因其根部生长向左扭曲)、左牡蛎(以左

壳肥厚而大,粉性足),其它如金毛狗脊、马蹄决明(决明子)、鸡骨常山、鹅眼枳实、猴申姜等皆

是。

(5)要求质地类:中药有的要求质地轻浮,如浮水青黛(内无杂质);有的要求质地沉重,如

落水沉香;有的药品要求质地较软者,如软防风、软紫草;有的药品要求质坚体结者,如明天麻

(质坚明亮)、结猪苓(以体结而不实者为优,空松糟朽者不宜入药)。此外,根据药品质量或医

疗特殊需要,有的需用肥大的,如肥知母、肥玉竹;有的需用细小的,如细木通、细生地等。

(6)要求产地类:中药品种繁多,产区广泛,有的一种药品很多地区出产,但质量优劣确有

区别。如宣木瓜,以安徽宣城产者,质坚味酸;怀山药,以河南怀庆(今沁阳,目前以温县产量

大)产者条大、粉性足;广藿香,以广东高要产者,气芳香浓郁;川干姜,以四川产者,气味辛烈,

质坚粉足,纤维少。其他如秦当归、台*参、云茯苓、杭白芍、甘枸杞和化橘红等皆是。

然而,根据处方所冠产地要求,目前有些药品已不切合实际,因原产区的产量早已供不应

 

第一卷572

 

####

求,有些药品已被其他地区代替。尤其近年来,通过扩大药材种植面积,改进栽培技术,在药品

产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如湖北资丘、长阳等地所产的木瓜,不仅产量大,且质量亦可与

安徽宣城产品相媲美。台*参(产山西五台),质量虽好,但产量极少,已供不应求。另外,有些

药品按所冠产地,其质量并不一定是最好,例如甘拘杞,指甘肃甘州(今张掖)所产,论品质已不

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宁、中卫产品。

(7)要求产时类:植动物药材,虽然在一年中多数季节都有,但采收季节不同,对质量亦有

影响,所以对产时有不同要求。如霜桑叶,必须采收经霜老叶;绵茵陈,又以春季幼苗质软如绵

者为佳。

(8)要求老嫩类:中药有些药品宜用多年生长者,如老厚朴(含油多,味苦辣)、老檀香(气芳

香浓郁)、枯*芩(取其体轻上浮,清泻肺热);但也有宜用当年新生者,如子*芩(取其体实下

降,清大肠热)、嫩桑枝、嫩桂枝(皆借助生发力,祛风通络,旁达四肢),等等。

(9)要求新陈类:有些药品宜用贮存陈久者,如陈香橼、陈广皮、陈吴萸、陈枳壳等,目的为

缓和药品燥烈之性;也有些药品要求使用鲜品,如鲜芦根、鲜茅根、鲜石斛、鲜枇杷叶等,皆取其

汁液充沛,疗效迅速。

(10)要求颜色与气味类:中药的不同颜色和气味,每标志着药品的质量优劣或真伪,因此,

常冠以不同要求。在颜色方面,如红茜草、白扁豆、黑玄参、紫丹参、绿萼梅、*菊花等;在气味

方面,如香藁本、臭阿魏、臭芜荑、甜桔梗、苦杏仁、甘葛根等。


  (三)从中医处方“脚注”谈医药结合

所谓“脚注”,就是在处方中某种药物的右上角或右下角加以注解,称为“脚注”。是医师根

据药物质地或治疗需要,以简明字样,对中药调剂人员的提示,以期达到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克

病治疾的目的。关于脚注问题,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如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不仅选方

用药严谨,而且在脚注上也是非常认真的。全书载方113首,共选用了84味药物,在各方中交

叉使用,其中有脚注的药物共36味,反复应用为315品次。但大多数属于炮制方面要求的。

如甘草

,桂枝

去皮

,附子

去皮

破八片

,大*

酒洗

,杏仁

去皮尖

,芫花

等。到了唐代,炮制方面的脚注

有所改变,如《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

此篇具条之……。”又说:“凡用麦蘖曲末、大豆*卷、泽兰、芜荑皆微炒。”这样由在药名下脚注

改为在药名上前冠。如由甘草

,变为“炙甘草”,其它炮制药物也均逐渐改写。如炮附子、炒

山楂、焦栀子、醋柴胡、盐*柏、酒*芩、煅牡蛎等,形式虽变,含义则同。这一改变也标志着中

药炮制由单纯的“脚注”,而上升到规范化阶段了。虽然常规的炮制药物,在处方中大都改写,

但随着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历代医家不断总结用药经验,所以当前在处方用药时,“脚注”问

题仍然存在,而且内容更加丰富了。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临时炮制:是指用量极少的炮制加工药品,一般药厂不生产,医院中药房又不

准备,多在调剂时临时加工炮制。如“瓜蒌元明粉拌”、“熟地*砂仁拌”、“当归乳香面拌炒”、

“生石膏糖拌炒”、“土炒於术”、“蒲*炒阿胶”、“蜜炙升麻”、“金银花炭”等。这些药品一定要根

据医师用药意图,应炒则炒,应炙则炙,以符合医疗要求。

(2)煎熬与服用要求:由于中药来源不同,质地坚硬与疏松也各有区别,为了保证药品更好

地发挥效用,医师经常在煎熬和服用方面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卷573

####


  ①质地坚硬的药品如矿石类的生石膏、生磁石、生代赭石、生紫石英等;贝壳类的生牡蛎、

生石决明、生瓦楞子、生蛤壳、生紫贝齿等;化石类的生龙骨、生龙齿、石蟹等,多注明“先煎”,以

便充分溶出有效成分。

②对质地疏松具有芳香挥发特性的药品如薄荷、佩兰、藿香、紫苏叶、荆芥穗、香薷等,多注

明“后下”(后入)。以防过煎有效成分挥发而失效。

③对较小的种子类药品,如车前子、葶苈子、秫米等和粉末类药品,如青黛、滑石粉、六一

散、黛蛤散以及带有柔毛类药品,如旋复花、枇杷叶等,多注明“包煎”(布包)以便使药液澄清,

便于服用。

④对某些贵重药品,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片、羚羊角片等,为了保证药品充分发挥疗效,避

免损失药液,多注明“另煎”。

⑤对胶类药品,如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二仙胶等,多注明“烊化”(溶化、另炖),

以防煎熬稠粘,难滤药液。

⑥对于汁液药品,如竹沥水、生姜汁、*酒等,不需与群药共煮,多注明“另兑”。

⑦对某些贵重少量粉末类药品,如三七面、沉香面、琥珀面、朱砂面等,或处方中附加的中

成药如紫雪丹、安宫牛*丸、局方至宝丹、至圣保元丹、回生救急散等,多注明“分冲”。

以上各项要求,在调剂时都必须另包(液体装瓶),另号(注明)。并向患者说明煎熬及服用

方法,以确保药品疗效。

(3)捣碎;凡种子果实及坚硬的根及根茎类(未经切片的品种)用时均须捣碎,目的为了便

于煎出有效成分。但因药品质地不同,其捣碎的程度也有差异,所以处方注明字样亦有区别。

一般常见的有:打、碎、捣、砸、研、杵、劈……。总之,凡应捣碎的品种,必须捣碎,决不可以整

用。尤其特殊坚硬药品如苏子、砂仁、豆蔻、草蔻仁、益智仁、瓜蒌子、决明子、芦巴子、川楝子、

山慈菇等,还须充分捣碎。但也有些药品在砸捣时有特殊要求,如苦杏仁、桃仁需捣成泥状,*

连需砸劈,法半夏需轻打成碎瓣等。

(4)去掉非药用部分:如枇杷叶、石苇“去毛”,麦门冬、莲子“去心”,斑蝥虫、红娘虫“去足

翅”,白花蛇“去头”,大枣“去核”等,都须根据脚注要求进行处理。

上述各项要求,均属中药调剂常规工作,除“临时炮炙”外,应该是有脚注或脚注均应按调

剂规程处理,决不可简单从事,从而降低药品疗效。因为每种疾病的治愈,它不仅需要医师的

精湛医术和选方遣药的技巧,而且必须有优良的调剂服务质量和符合治疗要求的药品相配合,

才能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特有优势,形成在临床上向疾病作斗争的有机整体。

金氏一向治学严谨,工作认真。为了保证药品更好地发挥效用,从中医处方“脚注”的演变

过程,揭示司药人员必须有优良的调剂服务质量和业务素质,才能形成中医、中药默契配合,保

证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四、中成药漫谈


  (一)中成药历史发展简介


  中成药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从单味药物组成简单方剂开始,逐渐发展而来,后经历代医

 

第一卷574

 

####

家不断发展、补充和筛选,才形成今天的数以千计、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中成药。所以说,凡

是有效的传统中成药都是历代医家通过千百年来的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疗效确切的方剂配制

而成,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历代方剂,方书众多,内容浩如烟海,现就具有代表性的成药为例联系著名方书,随其时代

前后排列,作一简要选介。

(1)春秋战国时期: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记载较为完整的方剂是《*帝内经》,书中所载的

十三方中(计用药25味),除四首为汤剂外其余九首均为成药。在剂型方面,有汤(如秫米半夏

汤)、丸(如四乌骨一茹丸)、散(如泽泻饮)、酒(如鸡矢醴)、膏(如豕膏)。同时还记有:君、

臣、佐、使和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的组方原则。从所记载的成品药种和剂型来看,虽

较简单,但在制剂方面已初具雏形,它为后世成方制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到了继往开来的

作用。

(2)汉代:张仲景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精神,在总结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撰著《伤寒杂

病论》(后人加以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他在诊病上倡导“辨证论治”,在立

法遣药上,密切结合理、法、方、药。而且组方严谨,功效显著,故被后世医家誉为方书之祖。两

书所收载和创制的方剂:《伤寒论》为112方(除烧散)、《金匮要略》为262方,除重复的共收

载314方。其中配制成药沿用至今的有:《伤寒论》的乌梅丸、理中丸、麻子仁丸、五苓散、四逆

散等;《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大* 虫丸、薯蓣丸、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等。根据辨证用药的

法则,所采用的成药剂型也是非常丰富的,如汤剂(桂枝汤等)、丸剂(理中丸等)、散剂(赤小豆

当归散等)、酒剂(红蓝花酒)、饮剂(芦根汁饮方)、醋剂(蓍芍桂酒汤)、洗剂(百合洗方等)、浴剂

(矾石汤)、烟熏剂(雄*熏法)、熏洗剂(苦参汤)、膏滋剂(大乌头煎)、栓剂(阴道栓剂:蛇床子

散、肛门栓剂:蜜煎导法)、灌肠剂(猪胆汁方)、灌鼻剂(救卒死方)等达16种之多。所以从两书

的成药记载看,无论从品种上和剂型上,都是很大飞跃,它对后世成方制剂的发展,做出极大贡

献。

(3)唐代:继《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后,在医方类书中,内容最为丰富的首推孙思邈的《千

金要方》(载方5300余首)和《千金翼方》(载方2200余首),在剂型上也有新的发展。如“煮散”

之名,初见《千金要方》。本书记载今用之成药有:磁朱丸、犀角地*丸(汤)、孔圣枕中丹、定志

丸等;其后,王焘编著的《外台秘要》,载方也很多,今用之苏合香丸(原名“吃力伽丸”),就始载

本书。

(4)宋、金、元时代:

①宋代:这个时期,为方剂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如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赵佶的《圣济

总录》等,都是庞大的方书,内容浩瀚,各具特色,但切合实用,流传较广,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的

应属陈师文等编著的最早官方制剂,很多品种成为历史上的名贵成药,沿用至今不衰。如至宝

丹、牛*清心丸、紫雪丹、藿香正气散(丸)、参苓白术散(丸)、二陈汤(丸)、十全大补汤(丸)、人

参养荣汤(丸)、香连丸、平胃散、活络丹(即小活络丹)、青娥丸、木香顺气丸、川芎茶调散、人参

败*散、青州白丸子、五积散等。

钱钟阳撰著的《小儿药证直诀》,颇有新意,他在《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

附子而成“地*丸”(即六味地*丸),另立新方,成为滋补肾阴的主要传统成药。后世在地*丸

的基础上,加味变化很多成药,如麦味地*丸、杞菊地*丸、知柏地*丸、归芍地*丸、都气丸

 

第一卷575

####

等;严用和著的《济生方》,先论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次列处方,条分缕析,立方严谨,其中有

些处方配制成成药沿用至今的有:济生肾气丸、归脾汤(丸)、济生橘核丸、十补丸等;其他如陈

无择著《三因方》载有控涎丹等。

②金、元时代:由于医学争鸣之风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新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刘河

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他们各自在不同时期、地点和条件下,在论病和治疗方面,各树一

帜,独具特点,皆有发挥,后世医家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治疗疾病主用寒凉,世称“寒凉派”。

著有《宣明论方》等,创立了表里双解的防风通圣丸,其它如当归龙荟丸、天水散等。张子和认

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正自安,不可畏攻而养病”。故善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著有《儒门事亲》等,记载成药如木香槟榔丸、三圣散等。李东垣认为:“人以脾为本”,“胃虚,脏

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因而治病着重在脾胃,世称“补土派”,著有《脾胃论》等,创用补中

益气丸、清暑益气丸、朱砂安神丸、生脉散、中满分消丸、通幽润燥丸等。朱丹溪认为:人体“一

水不能胜五火”,所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多用滋阴降火法,对甘寒滋阴一类药物的应

用,有独到之处,世称“滋阴派”,著有《丹溪心法》等,发明了大补阴丸、虎潜丸、左金丸、越鞠丸、

二妙丸、保和丸等。

葛可久撰著《十药神书》,主要介绍了治疗虚痨吐血的十个方剂,临床应用,功效卓著,现用

之传统成药如十灰散、太平丸等,就源于本书。

(5)明、清时代:方剂又有了很大发展,不仅表现了著作宏大,医籍甚多,而且对理、法、方、

药,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①明代:具有代表性的方书,如张景岳著的《景岳全书》,是以“八阵”分类,他提出“阳非有

余,真阴不足”的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及攻伐方药。临证常用温补,书中记载的

一些成药,多为当前临床常用的有效品种。他在肾气丸、地*丸的基础上,又拟补阳的右归丸、

补阴的左归丸,还记有:女金丹、全鹿丸、天麻丸、河车大造丸、八珍益母丸、石斛夜光丸等。王

肯堂编著的《证治准绳》,特点是按证列方,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寒温攻补没有偏见。书

中所载的成药有:五子衍宗丸、连翘败*丸、小儿羌活丸、小儿健脾丸等。龚信编撰的《古今医

鉴》,是集历代名家所论,博采众长,通论合编综合性医籍。本书载有成药甚多,如一捻金、二母

宁嗽丸、启脾丸、混元丹等。嗣后,龚廷贤先后编写了《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其特点是,平

中见奇,常中存妙,用药灵活,善于化裁,两书收载的成药有:五福化*丹、艾附暖宫丸、沉香化

滞丸、化症回生丹、千金化痰丸、红棉散等;陈实功为外科专家,著有《外科正宗》,本书内容丰

富,条理清晰,选方实用,内外并治,对后世影响很大。书中记有;保安万灵丹、蟾酥丸、银粉散、

生肌散、如意金*散、冰硼散等;武之望编写的《济阴纲目》为妇科专著,论理简明,纲目条晰,为

后世医家所珍视。书中记载很多成方,如千金止带丸等。

②清代:随着中医中药的基础理论深入研究,成方制剂也有了很大发展,在疾病辨证分型

上,更加精细,在剂型选用上,也日臻完备。在这一时期,医方著作颇多,但各有特长,如汪昂的

《医方集解》,结合归经、功用解释配伍意义,在临床中颇有实用价值。本书收载的成药有:七宝

美髯丹、二至丸、柏子养心丹等。吴仪洛的《成方切用》,“所录皆取切于实用之方”。本书既选

古方,又择新方,切合实用。书中收录了十香丸、牵正散、百花定喘丸(百花膏方)等,吴鞠通撰

著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理论,精思博究,分条辨析,对温病治疗颇有阐发,创制的方剂甚

 

第一卷576

 

####

多,深受医家所信用,如银翘散(银翘解*丸)、桑菊饮(桑菊感冒片),在万氏牛*清心丸的原方

基础上加味而成的安宫牛*丸。其它如张石顽的《张氏医道》中的二冬膏;陈修园的《时方歌

括》中的香砂六君子丸、更衣丸、雪梨膏;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犀*丸、醒消丸;吴谦

《医宗金鉴》中的三*宝蜡丸、正骨紫金丹、龙胆泻肝丸;沈金鳌的《沈氏尊生》中的香连化滞丸、

古庵心肾丸;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中的神犀丹、甘露消*丹;此外,《清内廷法制丸散膏丹各药

配本》也记载了很多常用成药,如安坤赞育丸、再造丸、香苏正胃丹、赛金化*散、二龙膏等。

建国后,在*的中医中药*策的正确指引下,中成药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几十年来,

对传统中成药进行多次整理、考证,编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1963年版中,收载了中

成药197种,在1977年版中,收载了中成药270种,在1985年版中,收载中成药263种(其中包

括提取物及单味制剂47种;制定了药品标准及工艺要求,从而提高了药品质量,保证了人民用

药安全有效。卫生部根据全国25个省、市的成药配方整理出《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收载了

中成药2700种,可以说集现行中成药之大全。这对于考证、研究传统方剂,统一配方,提供了

可靠依据。中国中医研究院编写的《中药制剂手册》,收载了中成药555种,重点对全国传统剂

型的制造工艺,进行了系统整理,对新剂型的制造工艺,也予详细记述,并对中成药处方存在的

同名异方的品种,加以校正、核实,起到了去芜存菁的作用。近年来,各省、市、自治区,对当地

生产的中成药通过多次整理、修订,均已编定出《药品标准》。如北京市在建国后,曾经四次整

理、编纂,如《中药成药配本》、《中成药处方集》、《北京市成药规范》、《北京市药品标准》。这对

于指导生产,正规操作,确保药品质量,都起到积极作用。

在中医中药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又研制出很多新品种,也淘汰了部分疗效不高,配方类

似,剂型落后的品种;采用现代工艺,还发展部分新剂型,如片剂、冲服剂、胶囊剂、糖浆剂、合

剂、注射剂等。这对于传统剂型的改进,提高疗效,便于使用,均起到了切实可行的作用。


  (二)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规范

中药历史悠久,方书众多,浩如烟海。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的

《外台秘要》;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赵佶的《圣济总录》等,都是庞大的方书,内容浩瀚,

各具特色。但切合实用,流传较广,被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规范,应属北宋

年间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书同时也是世界医药史上最早的官方制剂规范。

北宋*府为了自身需要和加强药*管理,设置了专为皇家服务的“御药院”。公元1076年

(宋神宗熙宁九年)又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也称“熟药所”。把丸散膏等成药由国家专利出

售,这就是“和剂局”前身。在此基础上,于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朝廷命医官陈承、裴宗元、

陈师文将配方进行校正、修定成书,名《和剂局方》。嗣后,又多次增补修定,于公元1131年至

1141年(宋绍兴年间)改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世简称“局方”)。全书共10卷,附指南

总论三卷,分诸风、伤寒、一切痛、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等十四

门,载方788首,每方项下详列成方的药物组成、用量、炮炙、制剂方法、主治病症、服法用量、禁

忌等。为了配方选料精良,以防伪劣药物掺入,特设“买药材所”。在制剂操作方法上,也规定

得非常具体、翔实。此时成药剂型已发展10种之多。尤其对炮炙技术更为重视,特立专章论

述,将炮炙方法列为法定的制药标准,提出:“凡有修合,依法炮炙,分量无亏,胜也。”这充分表

明,对成药的质量起到保证作用。

 

第一卷577

####


  这部成药规范,由*府颁发全国,遵照执行。当时流行甚广,影响极大,特别在医生较少的

广大偏僻地区,多自取其方,配药治病。此书虽比《太平圣惠方》处方少,但大多确有实用价值。

所收载的处方,均是当时全国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具有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的特点,很快风行

于世。很多品种现已成为历史上的名贵成药,享誉国内外,沿用至今不衰。如至宝丹、苏合香

丸、牛*清心丸、藿香正气散(丸)、逍遥散(丸)、平胃丸、参苓白术散(丸)、活络丹、香连丸、二陈

汤(丸)、川芎茶调散、八正散、十全大补汤(丸)、人参养荣汤(丸)、青娥丸、青州白丸子、人参败

*散、五积散(丸)、五皮散、木香分气丸、四君汤(丸)、四物汤等等。

由于《局方》由*府颁行,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法定权威,对于当时统一全国成药规范,推

行成方使用,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防止了不法商人制售假药、劣药,危害人民。它对于保证药

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评市售“天麻丸”的功效

天麻丸,是历史著名成药,具有祛风胜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等功用。主要用于肝肾虚

弱,外受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留连日久所引起的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筋骨无力等症。

本方始载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五十四“风痹”项下,原名“易老天麻丸”。《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77年版,一部)收有该方,组成药物有天麻、羌活、独活、炒杜仲、怀牛膝、当归、地*、

玄参、附子、萆共10味。

本方简要方义:风寒偏胜,则肢体拘挛;气血不足,则手足麻木;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

府,肝肾虚弱,则见腰腿酸痛,筋骨无力。方中以天麻、二活散风胜湿,驱邪外解;又以萆利湿

下行;配附子温经散寒以通痹;用炒杜仲、怀牛膝补肝肾,健筋骨,强壮腰膝;以当归补血活血,

疏通经络;重用地*合并玄参滋肾养肝,填补其空,使病邪无复入之机,诸药相伍,使之达到扶

正祛邪的目的。

然而,目前全国市场上出售的天麻丸,由于生产厂家较多,剂型不一,说明书上的药物组成

及功效也各有差异。

除“吉林省某制药厂”印载的功效与《中国药典》相同外,其它各厂的说明书在治疗病症上,

都有增加,如增加了治疗高血压病、小儿惊厥、顽固性头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这就与古方天

麻丸的功效有所区别了,对此应该提出探讨。现仅就治疗高血压、小儿惊厥两症,结合药物的

性能,作一肤浅论述。

(1)高血压病:应属中医的“眩晕”、“头痛”、“肝阳”、“肝风”等病症的范围。多因长期情志

抑郁,精神过度紧张,以及饮酒过度、嗜食肥甘而导致肝肾阴阳失调,或肝阳亢而伤阴,或肾阴

虚而阳亢,总之,起病在肝,根源在肾,表现为标实本虚的病理变化为多。临床一般分为:“风阳

上扰”,治宜平肝熄风,如天麻钩藤饮加减;“痰火内盛”,治宜清化热痰,如*连温胆汤加减;“阴

虚阳亢”,治宜育阴潜阳,如镇肝熄风汤加减等。治法虽多,但基本原则均以育阴清热潜降为

主。至于应用天麻丸治疗高血压病,根据配方中的药物性能,是值得商榷的。尤其方中羌活、

独活均为辛温升散、解表胜湿之药;附子为辛热助阳,温经散寒之品,这些辛温燥烈的药物,如

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势必形成燥药伤阴,更会引起肝阳上亢,甚至造成肝阳无制,加重病情。

(2)小儿惊厥:“惊厥”,即指“惊风”而言。惊是“惊惕”,风是“抽风”。是一种小儿临床常见

的症状。一般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类,以急惊风为多见。引起急惊风的原因很多,常见于热

 

第一卷578

 

####

性、急性病。如小儿肺炎、中*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如持续高烧不退,均可引起惊风。

正如刘完素所说“热甚而风生”。过去还有“心不热不起惊”,“肝不热不起风”之说,所以惊风一

症,多由热邪炽盛,侵犯心肝二经所致。急惊风的常见症状:如高烧神昏,手足抽搐,唇口撮动,

牙关紧闭,两目直视,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等危急证候。治法当用寒凉之药,急以清心凉

肝,泻热解*,熄风定惊。常用药物有羚羊角、牛*、胆南星、全蝎、僵蚕、天麻、钩藤等,如果此

症用天麻丸治疗,病机变化又该如何呢?本方中虽有天麻,并非为此症而设。要知道,方中重

点还有羌活、独活、附子等辛温燥烈之品,具有升散解表,补火助阳作用。如用此药治疗急惊

风,势必形成“抱薪救火”,更加引动肝风,促使病情恶化。


  (四)浅析中药“三宝”的功效

所谓中药“三宝”,即:安宫牛*丸、局方至宝丹、紫雪丹三种名贵成药。由于这三种成药对

于治疗急性热病或某些危急重症出现高热神昏者服之确有捷效,故被中医誉为中药“三宝”。

虽然这三种成药同属“凉开”之品,均有开窍启闭,苏醒神明的作用,但因组方药物不同,其功效

亦有所差异,故临床应用时,要辨证使用。

(1)安宫牛*丸:清·《温病条辨》。本方是由牛*、犀角、*连、*芩、生栀子、郁金、朱砂、珍

珠、麝香、冰片、明雄*所制成的蜜丸或散剂。本品具有清热解*,豁痰开窍作用。主要适用于

温热病*、内陷心包所致的高烧不退、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舌謇肢厥、浊痰壅盛,以及小儿

急热惊风,或中风痰热内闭等症。

本品常用于乙脑、流脑、中*性痢疾、中*性肺炎、尿*症等,属于热入营血所致的昏厥者,

以及脑血管意外症,症见痰热壅盛、神昏不语、面赤、脉数者,皆可服用。

(2)局方至宝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品是由牛*、犀角、玳瑁、麝香、安息香、冰

片、明雄*、朱砂、琥珀所制成的蜜丸或散剂。本品具有清热解*,化浊开窍作用。主要适用于

中暑,中恶(感受秽浊之气,忽然昏倒、气机闭塞、不省人事);温热病因邪热内陷所致的高热烦

躁、神昏谵语;或中风引起的痰盛气粗,神昏不语以及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

本品可用于乙脑、流脑等急性传染病,出现高热昏厥者;脑血管意外症引起的痰盛昏迷身

热、脉数者,均可服用。

(3)紫雪丹(原名“紫雪”,又名“紫雪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品是由生寒水石、

生石膏、生磁石、滑石、羚羊角、升麻、犀角、麝香、青木香、丁香、沉香、玄参、甘草、玄明粉、火硝、

朱砂(原方有*金)所制成的散剂。本品具有清热解*,开窍镇痉作用。主要适用于温热病邪

热入里、逆传心包所致的高烧不退、口渴喜饮、唇焦舌干、尿赤、便秘、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

痉厥抽搐等症。

本品可用于乙脑、流脑以及某些急性传染病见有上述症状者,皆可服用。

以上三种成药均有清热解*开窍的功效,皆可用于邪热内陷、传入心包所致高烧烦躁、神

昏谵语等热症。但安宫牛*丸方义是:主以牛*清心热、豁痰定惊、犀角凉血清热解*;辅以*

连、*芩、生栀子助牛*、犀角清泻心包之火;配伍麝香、冰片、郁金芳香走散之性,功专开关通

窍,苏醒神志;用雄*辟秽解*,朱砂、珍珠镇心安神解*。本品功效重点,在于清心热解*,豁

痰开窍。局方至宝丹:从药物组成来看,虽与安宫牛*丸有区别,但药物性质基本相同,疗效类

似,二方比较,局方至宝丹较安宫牛*丸减去*芩、*连、生栀子苦寒降火之品,但突出了麝香、

 

第一卷579

####

冰片、安息香等芳香化浊之药,故增强了开关通窍作用。所以本品对于中暑、中恶所致神志错

迷或痰热内闭引起高热谵语等症,服之可立展神明。紫雪丹所治之症,为邪热内陷、扰及心包,

兼有热极风动之象。故以高热痉厥为主症,方中主以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大寒之品,清热泻

火,除烦止渴,以羚羊角清肝热,熄风定搐,以解痉厥,以犀角清心热,以解热*;辅以麝香开窍

启闭,醒脑回苏;配升麻、玄参、甘草养阴生津,清热解*;用玄明粉、火硝泻热散结,缓通大便;

以青木香、丁香、沉香疏通气机,以生磁石、朱砂重镇安神。本方由于加入了羚羊角,故熄风定

搐功效较强,所以镇痉开窍是本药的作用特点,但应注意:本品有缓泻作用,故表邪未解,邪热

尚未入里者勿用,以防邪热内陷,致患凶症。


  (五)说说牛*清心丸

牛*清心丸,是常用的较名贵的中成药,从历史上看,该药就有同名异物的现象。目前,全

国各地生产多种不同处方的牛*清心丸,其主流品种有两个,一是“局方牛*清心丸”,一是“万

氏牛*清心丸”。这两个品种的历史源流和药物组成都截然不同,所以功能、主治也有显著区

别,故临床应用要特别注意。

(1)局方牛*清心丸(原名“牛*清心丸”):始载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系《金匮要

略》“薯蓣丸”方加味而成。此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使用。它的处方由山药、人参、白术、茯

苓、大枣、当归、川芎、白芍、阿胶、麦门冬、干姜、肉桂、*芩、神曲、豆*卷、防风、柴胡、白蔹、蒲

*、桔梗、苦杏仁、雄*、牛*、羚羊角、犀角、朱砂、麝香、冰片、甘草所组成。具有补益气血,清

热化痰,通络开窍等功效。用于气血不足,虚火上炎引起的胸中郁热,虚烦不眠或风中经络,头

晕目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至痰涎壅盛,神志昏迷等症。尤对指端麻木,头晕项

强,虚烦不眠等中风先兆之症,有很好效果。

本组方配伍意义:方中重用山药和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干姜、大枣补脾益气;以当归、川

芎、白芍、麦门冬、生阿胶补血养血,滋肾柔肝;以六神曲、大豆卷健脾化湿;以*芩清诸热;以白

蔹、桔梗、苦杏仁开郁散结,疏利气机;配肉桂、蒲*疏通血滞;以柴胡、防风祛除风邪;重在牛*

清心热,豁痰定惊;犀角凉血热,解*;羚羊角清肝热,平熄内风;朱砂镇心安神除烦;用麝香、冰

片活血通经络,开窍醒脑。诸药配伍共奏清心热,豁痰定惊,补益气血,熄风通络之效。全方具

有补中有疏,清补兼施之特点。本方由于配伍大量补益气血之品,故对温热病引起的高热不

退,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者,不宜服用。

(2)万氏牛*清心丸:始载于明《痘疹世医心法》。它的处方是由牛*、*连、*芩、栀子、郁

金、朱砂所组成。具有清热镇惊,泻火解*等功用。用于治疗温病热盛,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及

小儿高热惊厥等症。

本方配伍意义:方中以牛*苦凉,清心热,解*,豁痰开窍;以*连、*芩、栀子清心、肺、三

焦之火,并助牛*清心热、解*之力;以郁金芳香去秽,解郁开窍;以朱砂镇心安神。各药相伍,

共起泻火解*安神之效。本方组成药物,多为苦寒泻火之品,主要适用于内热壅盛,邪盛气实

之症。但对气血不足或阴虚阳亢引起的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不宜应用。

此外,近年来,北京市又生产一种“久芝清心丸”。此药是由大*、*芩、桔梗、牛*等组成,

是一种清热泻火,导滞通便之药,与上述两种牛*清心丸功效迥然有别,在临床应用时注意区

分。

 

第一卷580

 

####


  (六)大活络丹与小活络丹的疗效区别

活络丹,是传统名贵成药之一。具有祛风活血,通络化痰的功能。对于中风引起的手足麻

木,半身不遂等症,确有很好的疗效。所以,一直在我国人民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是目前市售的活络丹有四、五种之多,其中用量最大的是大活络丹和小活络丹两种。由

于很多群众和中药店售货员(包括某些临床医生)对这两种成药的处方组成不甚清楚,因此,误

认为两种药品作用基本一样,只是疗效强弱,价钱贵贱之分。故在临床上或患者自行选购中,

经常混用,这是用药的错误。实际上这两种成药处方组成有很大区别,疗效也有很大差异。

(1)大活络丹:始载于清·祝补斋《卫生鸿宝》卷一。原名:“大神效活络丹。”本方由五十二

味中药组成。如蕲蛇肉、乌梢蛇、全蝎、僵蚕、天麻、细辛、防风、白芷、麻*、威灵仙、羌活、乳

香、没药、血竭、川芎、当归、赤芍、紫豆蔻、乌药、青皮、木香、大*、人参、藿香、香附、沉香、肉桂、

附子、竹节香附、丁香、*连、*芩、茯苓、白术、甘草、熟地*、何首乌、虎骨、骨碎补、龟板、牛*、

犀角、安息香、麝香、冰片、朱砂等;本方既有祛风活血、理气通络之品,又有益气补血,舒筋健骨

之药。组方药物虽多,但有主有从,虚实兼顾。故对中风所致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

木,筋骨无力,行走艰难等症,确有卓越疗效。

本方配伍意义:按其作用可分为熄风通络,祛风胜湿,行气活血,清热化痰及滋补气血等方

面。如熄风通络的有地龙肉、全蝎、蕲蛇、天麻、僵蚕等;祛风胜湿的有防风、白芷、羌活、虎骨、

威灵仙等;行气活血的有沉香、紫豆蔻、香附、乳香、没药、麝香、血竭等;清热化痰的有牛*、天

竹*、犀角等;滋补气血的有人参、白术、当归、熟地*、何首乌、茯苓、甘草等。上述几方面的药

物作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综观本方效用,重点在于散风活血

通经络,辅以滋补气血,清热化痰熄风之品。此药为中风后遗症以及风湿痹痛等常用著名中成

药。

(2)小活络丹:始载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原名:“活络丹”。为与大活络丹相区

别,故后世改称“小活络丹”。本方仅由六味中药组成,即:炙川乌、炙草乌、炙乳香、炙没药、胆

南星(原方为制天南星)、地龙肉。此药具有温散寒湿,通络止痛之效。适用于由风寒湿邪留滞

经络引起的痹痛,肢体筋脉拘挛疼痛,尤对偏寒者效果更佳;或经络间有湿痰、瘀血,而见腿、背

间有一、二点作痛,或痹证日久,手足肌肉麻木不仁等症。

其组方配伍意义:风寒湿邪或瘀血湿痰留阻经络,以致气血不得宣通,营卫失其流畅,致使

肢体拘挛疼痛或麻木。故方中主以炙川乌、炙草乌温经通络,以祛经络中风寒湿邪;辅以炙乳

香、炙没药,散瘀行血,并能止痛;以胆南星散风通络,以除经络中之湿痰;佐地龙肉,取其性善

走窜,功在通经活血。诸药合用,则风寒、湿痰与瘀血均得解除,使经络得通,气血调和,诸症自

愈。

但由于本品处方中有大量的炙川乌(附子的母根)、炙草乌等辛热之品,故对于中风引起的

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不宜应用;若患者长期服用,可出现头晕、烦躁等不良反应,尤

其患有高血压病者,更应慎用。

 

第一卷581

####

五、其
  他


  (一)少量中药材的几种简易贮藏法


  中药材贮藏的是否得当,对保证药物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如果贮藏不当,尤其在夏季,很

多药材会发生虫蛀、霉烂及变色等现象,以致药材变质,影响疗效;同时在经济上也会造成很大

损失。近年来,各地对大量药材的贮藏保管工作,创造了很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对少量药

材原料或饮片的贮藏,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由于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所用方法也各有差

异。现仅就个人所知,将北京方面常用的几种中药材贮藏方法介绍如下。

凡药材在贮藏前,要仔细检查,如发现潮湿或虫蛀现象,应先充分曝晒,彻底杀死成虫及

卵,晒后应放在通风处,排出热气并除净虫体及排泄物,再依下法贮存,否则药材未凉透,温湿

度适合,反促进害虫的生长(一般害虫的生长繁殖条件:温度在18~35℃,相对湿度在60%以

上,药材本身含水量在12%以上)。另外,对含有大量挥发油类的药材,如当归、前胡等不可长

时间曝晒,以防泛油、变色。再如糖人参、炙*芪、炙甘草等也不可曝晒,以防返糖粘软。

(1)石灰贮藏法:根据药材质地的不同,可分别采用石灰贮藏与石灰埋藏两种方法,目的都

是为了使药材充分干燥,防止潮湿,避免生虫霉烂变质。

①石灰贮藏法:此法对于一般易生虫的药材如橘络、款冬花、生*芪、炙*芪、炙甘草、*

参、明*参、佛手、川贝母、甘遂、狼*、红人参、糖人参、南柴胡、当归、前胡、独活、羌活、川芎、白

芷、莲子芯、莲子、薏仁米、芡实、赤小豆、豆豉、斑蝥虫、红娘虫及虻虫等比较适合,对少量饮片

类药材,更为适宜。

方法:以大小适宜的缸或木箱做容器均可,将石灰平铺于容器内(最好用块灰),一般约占

其容积的4/10,并在石灰上面放置较薄木制的格框,其形状大小依据容器而定。再将所贮药

材,装入纸匣或纸包封,平放于格框上,上口加盖盖严即可。此法较为简单,适于贮药量不多的

单位,并可随时取用。但对含有脂肪油类药材,如火麻仁、柏子仁等不适合,因容易引起泛油变

质。

②石灰埋藏法:此法适于肉性及部分昆虫类药材,如刺猬皮、龟板、熊掌、马舌子、蜣螂虫

等。因此类药材,在夏季稍遇潮湿,就容易返油变味,腐烂败坏,故采用此法,较为妥当。

方法:根据药材的数量,用大小适宜的缸或木箱均可,石灰用量以埋没所贮药材为度。最

好用风化后的石灰粉面。贮存时,依据药材形状大小不同,用双层纸包好,并注明名称,埋于灰

内。如数量较少,几种药材可同器贮藏。

(2)酒精防虫法:主要利用乙醇蒸气的挥发,使害虫不易生存,而防虫蛀。此法对瓜蒌、枸

杞子最为适宜。但两种药材贮藏方法,略有不同:

①瓜蒌贮藏法:根据药材数量多少,其容器用缸或坛均可。贮藏时,应将容器洗净拭干,将

酒精盛于瓶内,敞开瓶盖,放于容器内底部,再将瓜蒌擦净泥垢,逐个垒码于容器内。如药材数

量多、容器大,可在中间横隔木板,再放置一瓶酒精,更为妥当(每50公斤瓜蒌约用酒精05公

斤)。最后将容器上口盖严,用纸粘封,不使透气。此法既能防虫,又保持药材色泽鲜艳。

②枸杞子贮藏法:一般用瓶或磁罐均可。先将容器洗净拭干,再将药材装于容器内,上面

 

第一卷582

 

####

喷洒少许酒精(每05公斤枸杞子约用酒精0.3两),加盖封严即可。另外,该品也可以分装成

小包,放石灰箱内贮藏,亦可防虫;但贮藏时间过久,由于过度干燥,容易使果实大量失去水分,

以至外形皱缩而变小。

(3)砂子埋藏法:主要目的为了隔绝外界潮湿空气侵入,防止生虫、发霉变质。此法适于少

数整药材如*参、怀牛膝、板蓝根、白芷等。

方法:容器一般用缸或木箱均可,所用砂子应充分干燥后使用。首先将砂子放于容器内底

部,约四市寸厚,再将药材分层平放隔离码入,每层撒入砂子,但应注意药材必须与容器内壁隔

离约四市寸厚。最上一层砂子更应厚一些。将贮藏好的容器,放置阴凉通风处,底部垫起与地

面隔离,并且地面应撒石灰,以防潮湿。

(4)花椒防虫法:主要利用花椒辛辣气味,防止生虫。此法适于具有腥味肉性的药材,如乌

梢蛇、蕲蛇、白花蛇、海龙、海马等。

方法:将药材放入少许花椒,置纸包或装入纸盒内均可,放置阴凉干燥处。

(5)密封凉处贮藏法:适于含脂肪油类药材,如火麻仁、柏子仁、杏仁、桃仁、郁李仁等。

方法:将药材盛入坛内,加盖严封,置于最阴凉干燥处存放。注意该类药材,不宜在石灰箱

内贮藏或烈日曝晒,避免因温度过高,造成泛油变质,影响疗效。

以上各种贮藏法,在夏季更为常用。


  (二)不要轻视中药*副作用

有人认为,中药多是“草根树皮”,一般没有*性,即使有*,问题也不大,对身体没有影响。

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的确,中药大多数是来源于植物类药材,部分是动物和矿物。凡是目前

应用的传统药物,通过历代医家临床总结、筛选,确实有*的品种不多,如能正确应用,是比较

安全的。但毕竟还有一部分含有*性的中药,有的甚至*性很强,如果用之不当,轻则可出现

不良反应,重则也可危及生命,决不可轻视。

我国历代医家,对于使用*性中药,都是非常谨慎的,曾在不同医籍中,都作过多次详尽记

载。如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序中记有:“若用*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

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这说明凡使用*性中药,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如果疾病不

愈,逐渐增量,以免中*。再如,后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性中药的应用,更为慎重,凡用

有*药物,均在“脚注”上注明炮制要求。如巴豆:去皮、心、熬黑。商陆根:熬。芫花:熬。瓜

蒂:熬*。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半夏:汤洗等。又如,明代李时珍为了引起后世医家对使用

*性中药的警惕,他在《本草纲目》的编写体例中,特将含有*性的植物类药材,另列为“*草

类”。如将大戟、芫花、甘遂、商陆、狼*、乌头、附子、续随子、泽漆等,并列一起,又将每种不同

的*性反应,详尽叙述,这样归类方法,便于后世学习和掌握。上述记载,都是前人在应用有*

中药的问题上从不同角度提示后人切切注意的,不可忽视。

建国后,*和*府为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对于含有*性的中药,无论从使用和管理

上,都极为重视。制定了必要的制度,如《中国药典》(1977版,一部)将收载的有*中药,分别

注明有大*、有*和有小*;在炮制项下,每种都有明确规定。并且有的品种,还规定了含量标

准。如制马钱子粉,含“士的宁”为0.80%;巴豆霜含油量为18~20%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

用有*中药的依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还具体规定了剧*中药的单味药品和含有*的中成

 

第一卷583

####

药品种范围,以及使用、购、销、保管等管理制度。北京市规定的范围是:单味药品有大*:砒霜

(信石、人信)、红粉、白降丹、轻粉、水银、蜜陀僧、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巴豆、马钱子(番木

鳖)、天仙子(莨菪子)、洋金花(曼陀罗花)、闹羊花(羊踯躅)、斑蝥、红娘子、青娘子、蟾酥、白粉

霜、章丹、洋苦果、六轴子(八厘麻)、藤*、生半夏、生天南星、生水半夏、生白附子;有*品种:商

陆、甘遂、千金子、芫花、*芫花、木鳖子、甜瓜蒂(苦丁香)、大风子、白屈菜、香加皮、土荆皮、蓖

麻子、回回蒜、猫眼草(泽漆)、藜芦(山葱)、虻虫、蜈蚣、硫磺、铜绿、胆矾、巴豆霜、罂粟壳(米

壳)、狼*;有小*的品种(从略)。含有*性药物的中成药有:九分散、山药丸、疏风定痛丸、舒

络养肝丸、哮喘丸、小灵丹、三*宝蜡丸、蟾酥丸、黑锡丹、活络镇风丹、 峒丸、跌打丸(二方)、

舒筋丸、飞龙夺命丹、舟车丸、七珍丹、保赤散等。

关于含*中药,尽管前人有明言古训,今天有严格制度,但近年来,中药中*事故仍屡有发

生。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某些医药人员业务素质较差,或责任心不强,违反剧*

中药的管理制度;二是,有些患者过分迷信偏方、单方,不在医师指导下,滥用*性中药,也有的

不遵医嘱,过量服药等所造成。如1971年,某县某公社一社员,患哮喘病,久治不愈,经农村某

医生开一验方,“蟾酥一分,倒入鸡蛋内搅匀内服”,服后2~3小时后,口吐鲜血死亡。经调查,

出售蟾酥的药店,不是用分厘戥称取的,而是用一般戥子称取的,误差很大,造成严重后果。

1980年,有一未经卫生行*部门批准的某医生,处方使用苦丁香(甜瓜蒂)给一个19岁女青年

治精神病,服后呕吐不止,致使中*身亡。北京市某城区有一无照医,用大* 虫丸化成液体,

加斑蝥素钠,给一妇女堕胎,服后中*死亡。某医院一大夫治疗泌尿系统病,处方误将“车前

子”三钱,写成“马前子”三钱,调剂人员不懂药,就“照方抓药”,患者服后中*死亡。1980年一

公社24岁女社员,因服自种的“独角莲”(即天南星科白附子),中*死亡。据了解她家用来治

疗风寒症,已祖传三代,处方为“独角莲”七个、大枣七个、生姜七片、葱、*酒加水煮沸3小时。

该社员如法服后,很快面色青紫,口吐白沫,全身起水泡,中*死亡。经鉴定,系用未经炮制的

剧*中药“独角莲”所致,并超过服用量约10倍,故中*致死。黑龙江某县医药公司药品仓库

保管员,误将*药“信石”(人信、红矾、砒霜),当作“滑石”卖给某公社卫生院,该院未经检查,又

把“信石”当“滑石”入库,药房领取后,配方亦未发现,患者服用后,造成两人中*死亡,一人严

重休克。北京市某中药门市部,将有*中药“雪上一枝蒿”,当做“仙茅”收购,给患者配药服后

而中*,经及时抢救,转危为安。某药材公司仓库,于1979年,误将“天仙子”(又名莨菪子)当

“地肤子”发出,经药材批发部、县药材公司、直到医疗单位均作为“地肤子”使用,造成多起中*

事故。如某人在外地购买的所谓“人参”15克,服后一小时,感觉口干舌燥、腹痛,继之神志不

清,颜面潮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下肢逆冷,小便失禁,经医院抢救脱险。患者所服用人

参经鉴定系茄科植物“漏斗泡囊草”的根,有剧*,根本与人参性能不同。此外,还发现有人以

自种的“人参”馈送亲友作为补品,服后中*。经鉴定系剧*中药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再

者,近年发现长期服用“朱砂安神丸”、“磁朱丸”出现“汞中*”事故等等。

鉴于上述事实,必须汲取教训,对于*性中药,不能轻视。

(邱德文 编)

 

第一卷584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